黄昏是一天中最美丽的时刻,愿每一颗流浪的心,都能活在自己的尊严里,在悠扬的窗声中,得到永远的归宿。
——题记
那天傍晚,秋风瑟瑟,我裹紧外衣,走在回家的路上。天还没有黑透,月亮已经斜挂在了天空一角。蓦地,一阵悠扬的笛声传入耳中转头一看,发现一个墙角处有一个老人,发丝花白,脸上沟壑纵横,破布织成的衣服上打满了补丁。他手中的竹笛看起来却光亮如新,与他衣衫褴褛的样子十分不搭,笛声正是从他这里传来。
我低头一看,老人面前有一个生了锈的小铁盒,里面有几枚硬币,便一下明白了他的目的。这时他又开始吹奏,时而铿锵有力,像飞流直下的瀑布般一泻千里,如草原上的少年策马奔腾;时而婉转悠扬,像江南的水欢唱着流过小桥,如河边的小姑娘轻声吟唱。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颤音;旋风一样,是起伏的旋理;分数生一样,是起落的指尖;浪花一样,是激昂的东曲。闭了眼,竟仿佛置身于高山流水之间,喧闹的世界因他而寂静,浮躁的心随他而沉稳,狭小的街角伴他灿烂而夺目。
与这幅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远处的一位女人,同样是衣衫褴褛,她却双手合十,向每个路人恳求施舍,嘴里还说着自己的辛酸经历、同为乞讨,可这位老人将这件事变得有尊严了。他的小盒中,多了许多张纸币。而女”人还在苦苦哀求过路的人们,但她的盒中,却几乎无人问津。
曲终,老人认真地用一块抹布擦拭着笛子。我蹲下身,轻轻往盒中放了两元钱。
生活注定不公平,但在命运的玩弄之下,老人仍努力捍卫自己的尊严,田自己的方式适应乞讨;而女人虽然讨到了钱,但她丢失了人最重要的部分。
我走在街上,感觉那轮圆月格外皎活明亮。
教师点评:因为傍晚时偶遇的街边小景,小作者对生活态度和人格尊严产生了新的思考,而这份机缘巧合之下的经历和感触,正好促成了这篇取材独特、立意颇深的记叙文的出现。小作者叙述功底扎实: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极重细节,虽是记录陌生人,却也呈现出了人物的不同特点;对音乐的形容巧借修辞、灵动形象,通感、排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既“各司其职”,又“融合交织”,巧妙而恰到好处;对内容的安排思虑周全,妥善到位,从而更好地达成了还原过程、呈现对比、引入感悟、加深内涵。叙述出彩,内容独到,文章让人印象深刻,也颇为耐人寻味。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