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的集市是最有烟火味的。
摊主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仿佛你叫的声大些,顾客就多了。我穿梭在茫茫人海中,被色彩艳丽的菜挑花了眼。
“帅哥,来斤西红柿不?中午一顿西红柿蛋花汤,惹得整栋楼都扑鼻香!”
“这里的西瓜顶呱呱,回家老婆把你夸!”
我听着抿嘴一笑,在“赵叔菜摊”前停下脚步。这个摊位刚开张不久,生意却十分火爆。价格与别的摊位相差无几,全靠赵叔一张能说会道的嘴。
“老板,来斤芥菜。”
“好嘞,美女!看您这么有眼光,年纪轻轻……”赵叔开始恭维起来。赵叔搓搓没有一根毛的头顶,麻溜地装着菜,只嘻嘻笑着,露出两颗在嘴唇外面的大板牙,这说话是要漏风的。眼睛干脆眯得连缝都没有了。本就驼背的腰越塌越深,跟三角板上的直角相差无二。像极谍战片里的汉奸。
“十块。”那阿姨被赵叔的一顿夸开心得花枝乱颤,二话不说地拿起手机扫码“嘀”,“美女,下次再来喔!”“一定!一定!”阿姨高兴地扭着屁股一摆一摆地走了。赵叔高摆着手,只一下一下地点头,嘴角快要咧到眼角上去。
我十分不解。相比之下刘奶奶的菜摊常是冷冷清清。
刘奶奶是县里的劳动模范呢,当过公检员的,上了年纪,摆点摊,谋点生计。“刘奶奶,我要斤土豆。”“稍等孩子。”刘奶奶十分慈祥,头上常套着一顶破旧的花巾,还是黑红相间的老古董,买了很久,洗的有些微微泛白了。
“孩子,最近学习顾得上不?”在闲聊之余我最喜欢和刘奶奶聊聊家常。
“哟,刘奶奶,这秤用了那么久,咋还不换呢?你瞧,都生锈了。”我用手指细细临摹着斑斑红锈,有些扎手,却不凉。
“这可是把好秤。我当公检员那会儿用过呢,陪我叱咤风云四五十个年头了,准得很呢!”语罢,又拍拍胸口,“喏,这儿还有一把。”刘奶奶越说越自豪,豪情万丈。我嘿嘿地笑着,“心里哪能放得下这么大个秤子?”
刘奶奶没有应答,打开破得连开合的磁铁都不好使的镜盒,取出老花镜戴上,睁大了眼睛看着那行小小的数字。“哟,多了……嗯,你看,刚好,一分都不差。”刘奶奶满意地点了点头。
“刘奶奶,赵叔生意那么好,你咋不试试?”我试探性地提着建议。刘奶奶眼神似乎有一瞬间黯淡下来,看看赵叔的摊位挤满了人,只留下一句轻轻的喟叹。她掂量掂量那秤,用毛巾轻轻擦拭着,柄上泛着乌亮的白光。“我可不会那么吆喝哟,就靠这里这把秤了。”刘奶奶说着又拍了拍胸口。
我不禁莞尔。
后来的一段时间,“赵叔菜摊”出事了,被撤掉了。原因很多。有的说赵叔经营不公正,菜品也有问题,秤有问题,抬高菜价……市场容不下他,赵叔只得灰溜溜地卷着铺盖走人。一日,偶遇赵叔,丝毫没了往日唾沫横飞的神采,腰板还是塌的,快要塌到地面上。
相反,刘奶奶的摊前顾客却络绎不绝。
“刘奶奶的价钱绝对公正,秤绝对分毫不差!”……老顾客们的评价如出一辙。刘奶奶只是笑着摆摆手,满脸喜气。
当阳光斜照在菜板上,悄悄地挪动着脚步,把影子拽得又细又长。投射在那把锈迹斑斑的秤上,泛着乌亮的银光,熠熠生辉。刘奶奶知道,它所秤起的,是公正;暖的,是人心。
教师点评: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记叙文。文章讲述了市场里两位摊主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恭维”下的投机取巧,“公平”下的稳定长久,赵叔和刘奶奶截然不同的处事风格让他们得到了不同的“收益”,其中关于人心、诚信、经营之道的深意引人深思。故事精彩,文章的叙述同样精彩。作者首先对题目做了精巧的设计,借“恭”与“公”的同音不同义,借问号与感叹号的位置安排,为即将讲述的两位摊主做相同的生意却抱着不同的心态的故事在形式上做了展现,也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叙述过程中,作者设计了丰富的对话,巧用语言描写体现人物的不同性格,呼应了“恭”和“公”;叙述有序展开,层层深入,有条不紊,不疾不徐,运笔老道娴熟,文字精准得当,前文铺垫合理,前后对比明显,很好地还原了故事的全貌,也很好地言明了文章的主旨。文章极见功底,也发人深省,着实出色。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