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每逢过节,家家户户杀鸡宰鹅、备年货、贴春联、剪窗花、挂年画、走亲访友、赶集趁圩,燃放烟花爆竹,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的景象。但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就是祭祖了。
年晚这一天的凌晨四五时,人们便早早起床忙碌开来了,他们会将精心准备的大阉鸡杀好煮熟,连同煎好的鱼、一大刀猪肉,俗称“三牲”,摆盘放入一个大篮子里,还要准备三碗盛得冒尖的米饭。另外,香烛、鞭炮等祭品往往要准备多一些,因为要祭拜的地方有好几个。一切都准备妥当后,这时的天也微微泛亮,全家老少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有的提盒子,有的拿香烛、水果,有的抱着一盒鞭炮,便开始“祭拜之旅”了。
通往大庙的路上,陆陆续续走着携带着祭品的人。人们谈笑着,小朋友追逐打闹着,连跟随主人出门的小狗也是要欢快跳跃着,而远处的大庙依稀传来阵阵的鞭炮声。随着天色逐渐放明,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多,而大庙的鞭炮声也变得连绵不绝了。
祭拜的首站是大庙,大庙里供奉的自然是“各路大神”。祭拜的程序挺有意思的,首先是摆上贡品,斟茶斟酒,接着上三炷香,众人三跪九叩,嘴里念念有词,祈求上苍庇护,待香烧到一大半的时候,就烧纸钱纸、元宝,奠定酒之后,燃放鞭炮,祭拜就算结束了。但这只是一个站点。随后人们又携上祭品,来到第二个站点——祠堂,这里供奉的是列祖列宗,祭拜的程序是一样的。第三个站点是土地庙,供奉的是保一方平安的土地神。最末回到各自的家里,祭拜供奉在家里的神。
一轮下来不停的行走、叩拜,嗅着空中弥漫的烟火气,听着绵绵不断的鞭炮声,人们往往有些疲倦。但这些略微繁琐的程序,恰恰是以孝为先的中国土地上千百年延续下来的风格,它既是人们祭拜和缅怀先人的一种厚重而神圣的仪式,又是人们祈求和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一种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