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们学校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鸡蛋撞地球”大赛。这可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让鸡蛋去撞击地球,而是一项旨在激发学生们创造力与想象力的趣味竞赛。参赛者需要设计一种装置,使得一个鸡蛋从高处落下时不会破碎。这不,全校的师生都摩拳擦掌,准备在这场“鸡蛋保卫战”中一展身手。
大赛开始前,整个校园仿佛变成了一个热闹的集市。同学们忙碌地穿梭在教室和实验室之间,有的在设计图纸上挥毫泼墨,有的在实验室里叮叮当当地制作着保护鸡蛋的装置。这场面,简直比过年还要热闹!
我和我的队友小明、小华也不甘示弱,我们决定制作一个“鸡蛋降落伞”。我们找来了一块大布,几根细绳,还有一些泡沫塑料,开始动手制作。小明负责剪裁布料,小华则忙着将细绳系在布料的四个角上,而我则负责将泡沫塑料固定在布料下方,以确保鸡蛋在着陆时能够得到缓冲。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的“鸡蛋降落伞”终于大功告成。看着这个奇形怪状的装置,我们不禁相视而笑。这哪是什么降落伞啊,简直就是一个“四不像”!但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创意,才让我们更加期待接下来的比赛。
终于,大赛的哨声响起。同学们纷纷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比赛场地,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的同学的装置像是一座小山,稳稳当当地放在地上;有的同学的装置则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鸟,轻盈地飘在空中。而我的“鸡蛋降落伞”,则像是一个怪异的飞行器,引来了不少同学的围观和议论。
“这玩意儿能行吗?”
“看着就挺悬的,别到时候鸡蛋直接摔个稀巴烂!”
面对这些质疑,我们只是笑而不语。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终于轮到我们的装置上场了。我小心翼翼地将鸡蛋放入“降落伞”中,然后站在楼梯口,深吸了一口气,将装置从三楼扔了下去。
只见“鸡蛋降落伞”在空中翻滚了几圈后,竟然稳稳当当地飘了下来。当装置落地的那一刻,我们紧张地跑过去查看结果。
“哇塞!鸡蛋没破!”小明兴奋地喊道。
我们三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欢呼雀跃。这一刻,我们仿佛成了英雄,拯救了即将“撞地球”的鸡蛋。
接下来的比赛更是精彩纷呈。有的同学用气球将鸡蛋包裹得严严实实,仿佛是一个穿上“气球盔甲”的勇士;有的同学则利用弹簧和海绵制作了一个减震装置,让鸡蛋在着陆时能够“软着陆”。这些奇思妙想的装置让我们大开眼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与创意的碰撞。
最终,虽然我们的“鸡蛋降落伞”没有获得第一名,但我们却收获了无尽的欢乐和宝贵的经验。这次比赛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鸡蛋撞地球”大赛虽然结束了,但那份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创新的追求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每当回想起那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和那场别开生面的比赛时,我们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那不仅仅是一场竞赛,更是我们青春岁月中一段难忘的回忆!
教师点评:作者在题目写下“纪实”,也的确在创作中做到了“记实”:完整还原了整段经历,分享了自己作为参与者实际拥有的体验和感受,认真记录了过程中的起伏、转折,着重刻画了必要的场景、对话、心理活动。总结来看,做到“记实”——真实地记录——最重要就在于那些具体翔实、切合实际的细节。有事件、情节的细节,说明参与了、经历了;有场景、人物的细节,说明观察了、积累了;有心情起伏、心理活动的细节,说明体验了、感受了;有心得、体会的细节,说明回味了、思考了。这也向我们证明,第一,创作并非易事,需要付出诸如观察、积累、感受、思考等等努力;第二,创作也不如想象中那般艰难,因为有生活这个取之不竭的灵感宝库;第三,实际的体验、感受会更有利于细节的捕捉和文章的创作。文章是精彩的分享,也是有益的参考,大家不妨多做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