馈川以绿报师德,纳识为先勤业成

五年级 写人 809字
2022-09-08 12:11:05

康有为有镫锵之言:“师道既存,学风自善。”古往今来教育之道,皆离不开“师道”二字之轴心。教育常来承“尊师重道”之法,意在让学子们有尊师之德也需有重道之智。若欲成“学风自善”之风,莘莘学子德智兼备之佳,尊师之风的传扬与纳识为先的理念是必不可少的。

师恩无限晓报恩,尊师立德知仁礼。

师长之教诲犹如点点甘露,充满渴望知识之学子之心。师者之育,有如春风十里催嫩苗,舒畅解感萌翠志;又如万里深洋育鱼虾,温软关怀长德智。教师是传德授业的知识宝藏,于情于理应得到敬仰;不辞辛劳高尚如桃李之师,下自成蹊便是感恩回馈的极佳展现。师者授汝以德,安可忘本而不感激乎?安可自私全忘师长之付出乎?且观唐朝之韩愈,力倡“尊师”之说,不辞艰苦,只为断绝学士头脑里那“求师为耻”之邪说,让天下之学子皆谙感恩回报之重要。

正如吕不韦所说:“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可见尊师敬师,心存感恩是每一位学子的基本素质。但尊师之道德,切莫为它挂上利益的钩子,更不可将其拉入道德绑架的灰色泥潭,让尊师变味,让学子和家长皆无奈。且观今日之鲜少例子,有“尊师送礼”成“送礼炫富”,有以送高额礼品道德绑架家长,让他们“进退两难”⋯⋯

我们积极呼吁学子与家长皆不能忘师之恩德,需有报恩之心,当切莫让“尊师”变味,影响师长也影响学子的价值观。总而言之,要怀尊师之德,但切莫变味,要维护“学风自善”的和谐。

不必让贤面于识,重道之智先于师。

“尊师”固然重要,“重道”亦可先师。正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论师或弟子面对知识都应是孜孜不倦求之不得之态,不必为师生的界限而让追求知识的道途有了羁绊。也所谓“弟子不必让于师”,凡有知识较我长者,哪怕为我学子或他的长处只有一点或一个方面,他皆可成我师。所以说,面对广博的知识,师生之关系也可以是互促互进,相取相成的合作体,便是“师道即存”中的“道”之一诫言矣。

韩愈曾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观孔子一代圣师,万师之尊,也会向低职之人细致地请教礼仪。与其赞其“不耻下问”,不如说他对知识的极致追求以及他以识为先的学习法则令人赞颂。正因生活的世界处处可为吾所鉴,无论“老马识途”抑或借蚁之智,都无不展现着知识的广泛存在与我们必需重视知识的急切性。

尊师以立德,重道以长识,仁智兼备,学风何不善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