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故乡的阳山,灰黄的土路上印下了岁月的痕迹,矮矮的平房里承载了母亲的童年。
老家的那座阳山,我几乎是每年都要去一次的。每当开着车颠簸上山,来到山腰上那小小的房子面前,母亲总会站在高处往下望,一望就是好长时间。山不高,刚刚能看清山腰上弯曲的梯田和山脚下群蚁排衙般的楼房,罩着一层云不云、雾不雾的气体。土房子也不大,可以说是相当小,只有两个套间。不知为什么,每当看见这房子,心中总有些怅然。我不禁在想,四十年前它是什么模样?在那时,这里是母亲最牵肠挂肚的家。山上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草与树,每一层梯田,以及度过的童年,都是母亲最为留恋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信念,是这个信念驱动着人们心中的希望。母亲对语言的热爱与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就是这个信念。后来她放弃了按部就班地工作,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北京之大,是母亲的小县城无法与之比拟的。这里与她所经历的过往完全不一样。在高楼林立之中,母亲努力寻找着新的希望。
千禧年十月,母亲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用母亲的话说,那段时间真是“极其愉快”与“开心”的。同时,她也在努力地学习:背单词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在大学里母亲收获了许多友谊,也从刚来北京时的强烈未知感转变为了对这里的深深热爱。很快,母亲就出去打工了,六年时间,一定是极其漫长又枯燥的。六年后,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为其他石油公司提供出国会议的展览服务。我不知道母亲一个人从农村打拼到成功创立公司有多艰难,但母亲那沉淀了多年的精神与事迹,使我明白了她为了那道台阶所作出的努力。
努力,终会值得的。
当我再次走向阳山,土房子已不复存在,只剩下斑驳的土丘与痕迹。曾经那里的欢声笑语、母亲的童年,若有似无地盘旋在山顶上,回荡着……风扬起尘土,我站在母亲曾经站过的地方,回想着。母亲的台阶,似乎有许许多多个。从她来到北京之时,步入大学之时,工作之时再到创业之时。每一个台阶对于当时的她来说,都很难跨越。我越来越清晰地明白,正是她身上那种恒久不变的信念激励着她,这信念,就是她对语言的热爱与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母亲的台阶,是伴随着她成长的。
挟带着黄土的风吹到我的脸上,回头望去,母亲的房子似乎还在那里,那是一座记录着她童年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