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田市到五里街,变的是名称,不变的是五里街深藏的韵味。我五里街承载了永春的盛衰,在历史上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走在五里街上,两边大多是商住一体的骑楼。骑楼是土木结构的,土砖墙木板门。青苔爬上石阶,爬上砖墙,于是墙面也就成了青灰色。这些骑楼大部分是后人修缮的,却也未曾丢失原来的韵味。房屋上的黑瓦片,不知盖了多少回,看着还是有那般古味。时间匆匆走过,也会在某些角落里留下几步足迹。
且看那海客巷,岁月带走了它的繁华,却又悄悄在墙角插下一枝三角梅。三角梅熬过了风吹日晒,于是便有了“一枝红梅出墙来”的盛景。雨后小路潮湿,正抱怨天公不作美,抬头便被入眼的一片玫红震慑住。两侧古屋坐落,搭上这濛濛细雨,倒真和描述中的江南美景有的一拼。再看那锦庭厝,那是晚清进士陈锡恩的住宅。“五里一条街,街中一条巷。半条锦庭厝,半条卖龟糍。”
锦庭厝并没有配上个富丽堂皇的正门,只是在对着五里街的方向开了几个极矮的侧门。有人说,这是陈锡恩在告诉子孙后代要低头做人,也有人说,每低头进一次门都是在向进士鞠躬致敬。还有1890年建成的翁公祠,记住了那个属于永春白鹤拳的盛世……
现如今五里街失了当年的喧闹,却添了份特有的宁和。漫步古街,总能在这里寻味到记忆中温馨的家乡“古早味”。咯摊作为永春的传统美食,起源于五里街,又在五里街发扬光大。
咯摊不比川渝火锅的热辣,只不过以大骨汤为锅底,吃的就是原汁原味。三层肉,灌肠,猪肺……被一股脑丢进锅里,煮熟后便在滚滚白烟中被盛起,稳稳倒进盘中。盛碗汤,再往汤里放勺桌上备用的葱花。喝一口汤,热气蔓延,大骨汤的香甜氤氲在整个口腔。煮好的配料蘸上酱油和醋的完美搭配,滋味怎一个妙字了得。不仅咯摊,五里街的街巷里还藏着其他的美味。例如榜舍龟,便是风靡整个永春的美食。宴请宾客的最后,常常会端上一盘榜舍龟作为筵席的压底。榜舍龟风味独具,甜嫩鲜爽,任谁尝上一口都要欢笑称赞。再则榜舍龟象征长寿,含义吉祥,于是更为受欢迎。
又何止这些呢。当年五里街的手工业,也极为发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永春纸织画,以其“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桀然”而闻名,在五里街也有其发展。又如竹编,五里街现今还屹立着近一个世纪的百年斗笠店。即使如今比不上当年的繁盛,可曾经的繁华依然被人们铭记。
五里街,这条古街从宋代屹立至今。它遭受过水击,挨过火烧,扛过了一段又一段艰难岁月。我们保护它,修缮它,让五里街的文化魅力尽显,让五里街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记住这条古街的样貌和风韵。我们带领着它走下去,我们相信它总有一天能再创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