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大文化,树大志向
学校作为一个小集体,正是社会这个大集体的一分子。而我们作为学校这一小集体里的一名青年学生,唯有从中不断格物致知,追寻理念志向,方能有大思想,大成就,从而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砥砺前行。故在此青春之际,吾辈正应习大文化,立大志向。
习大文化,海纳百川,方能有独立多元思想。
当我们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追寻事物真理的同时,我们也受到着不同甚至对立的思想的熏陶。接受多元化思想,并不是一件坏事,在我看来,不同的见解往往会增长我们的见识,拓宽我们的视野,锻炼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面对不同的思想时,我们应当奉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仅如此,在面对不同的情形时,有着更多元的思想,意味着有更开放的选择。且看战国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武皇时期的“三教合一”,不都是这样么?在人生这条波澜起伏,变化无常的浪潮中,我们应该用开放多元的观念去面对不断变化的一生。故有马克思阅尽典报籍,呕心沥血,终成名震天下《资本论》,毛泽东年轻时浸润于书馆之中,方能胸怀雄才伟略,助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成立。在格物致知的背后,是不同文化的冲击,不同思想的碰撞。故我们唯有习大文化,方能有此“海纳百川”之思想。
树大志向,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当我们在吸纳了更多的思想后,我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心中会萌生更远大的信念,从而便有了愿为之一往无前的志向。回眸远眺历史之潺潺河流,有杜甫鲜衣怒马,“一览众山小”;有周思来青春年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都是韶华之际立志,朝着目标不断进发,在未来收获了成功的名人。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们可知无论境遇如何,立大志向,确是有大成就之基石。但有大志向,也仅仅只是迈向大成就的第一步。若想实现自己的志向,便要为此披荆斩棘,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古人云:“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奠而后发,发必中矣。”诚哉斯言,吾辈青年需怀大志向,无畏而行,方有大成就。
若涓涓细流停止了流淌,浩瀚大海也就停止了呼吸。曹植有言道:“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银烛末光增辉日月。”吾辈每一个个体,不过是尘雾,是烛光,是再微小不过的一分子,可若汇聚,便是燎原之火,是中华此大国!又如何敢在这不进则退的时代无所作为?
回眸一瞬满襟湿,举目已是山河绿,莫等白首空悲切,且随东风冲九霄。愿以己身之微末之力,以大文化为石,大志向为基,日拱一卒,铸就我华夏此泱泱大国之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