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高三 议论文 1999字
2020-06-26 00:26:47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称“端午”“端阳”“午日节”“重阳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说之一。

端午节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因此,我国各地区有着不同的过端午的习俗,有划龙舟、吃粽子、放风筝、拴五彩丝线、采茶、制凉茶等各种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其中的赛龙舟,如今已经发展成了国际性的体育项目。

而从相关文献的记载和历代相传下来的端午习俗来看,五月一直被视为“毒月”“恶月”,而五月初五被视为九毒之首。所以,关于这天就留下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比如,挂艾草菖蒲,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等。

一、端午节的由来

最初,在我国古代的百越地区,端午节是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到了秦汉时期,端午节成为他们用于祭祖的节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百越人已经融入了汉族,少数的百越族人演变成了少数民族。所以,端午节就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节日。

。 二、端午节的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可真是丰富多样,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

(一)纪念屈原投江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当时正处在楚、秦两国争夺霸权时期,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主张联齐抗秦,因此,很受楚怀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却遭到了一些贵族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听信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屈原因此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难以抑制内心的悲恸,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

后来,秦国攻占了楚国,然后派使臣请楚怀王到秦国讲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向楚怀王辰树利害关系,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再一次将屈原逐出郢都。没过多久,楚怀王果然中了秦王的圈套,却悔之晚矣,他忧郁成疾,不久便客死秦国。后来,楚顷襄王即位,秦王又攻打楚国,楚顷襄王仓皇撤离京城。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城。屈原得知消息后,心如刀绞,却也无能为力。在五月初五,写下绝笔作《怀沙》后,他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楚国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在江中遭到鱼、龙、虾、蟹的吃食,人们就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后来,又来了一位老郎中,他把一坛雄黄酒倒进江中,以此来防止屈原尸体在江中遭到蛟龙水兽的伤害。

从此,楚国上下就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屈原投江殉难日。每逢这一天,楚国的人名就会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怀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二)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那时,因为楚平王听信小人的谗言,误将忠臣伍奢全家伤害,只有伍奢次子伍子胥侥幸逃过一劫,随后,他逃到了吴国,并且凭借着自己的才学,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成了吴国的重臣。

后来,伍子胥为了报父兄之仇,率吴国军队攻破了楚国国都,可是这时的楚平王已经去世。伍子胥为了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怒,便令人觉开楚平王坟墓,并怒鞭楚平王尸体三百下以报仇雪恨。

吴王死后,由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吴国轻而易举的打败了越国。这时越王勾践请求讲和,伍子胥主张吴王应该彻底消灭越国。但是,吴王听信小人的谗言,没有听伍子胥的话,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又将伍子胥赐死。

伍子胥挥剑自刎之前,对邻居说:“我死后,请将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城东门上,我要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说完这句话后,他便自刎而死。

夫差闻言大怒,下令将伍子胥的尸体裹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而在伍子胥死后的第三年,吴国果真被越国所灭。吴王挥泪自杀,而城中的百姓为了怀念伍子胥,便将每年的五月五日定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时期的上虞人。她的父亲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不幸溺于江中,又找不到尸体,但时只有十四岁的曹娥昼夜不停的在江边号哭。

过了十七天,也就是5月22日,曹娥也投江了。可令人称奇的是,五天后曹娥的尸体抱着他父亲的尸体竟然浮出了江面。

这件令人称奇的是很快就在民间传开,担任县令的度尚听了曹娥的事迹以后,便下令改葬曹娥江难道旁,又让自己的弟子邯郸淳为她做了一段祭文以示颂扬。后来,这个地方就改名为曹娥镇,嫦娥殉父的江称为曹娥江,并建寺庙慰。其孝心。

三、端午食粽的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人民过端午节时的一项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它的由来可相当久远了。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将它称为“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然后烤熟,将它称之为“筒粽”。

东汉末年,人们通常用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称之为“碱水粽”。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了糯米之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周处在《岳阳风土记》中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在米中掺杂了肉、板栗、红枣、赤豆等,而且当时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的粽子所用的米已经是“白莹如玉”,粽子的形状也出现了锥形、菱形。日本的文献就曾经记载过“大唐粽子”。

到了宋代,已经出现了“蜜饯粽”。大诗人苏东坡的诗句“时于粽里见杨梅”可供考证。

到了元明时期,人们包粽子的材料已经变成了箬叶,后来又出现芦苇叶,辅料也出现了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 品种更加丰富多样。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人们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饺子。而且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还从我国传到了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