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场的《无问西东》,满座。观众们屏息凝神的沉寂裹挟着两小时的片长一闪而过,在掌声和叹息声中结束首映。
这部电影从11年开机到18年上映,7年间补拍了N次。四位主演章子怡、张震、黄晓明、王力宏彼时都是单身,而今都已结婚生子。
看主演阵容,可能这几个人只是做下来聊天吃饭也有人看吧。然而这样一部被万众期待的电影,评论却两极分化。
说它不好的,嫌弃电影剪辑混乱,没有系统,全是空洞的复制。
说它好的,赞美电影对时代的描绘,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每一个个体的关注。
历史很沉重,也可以变得轻盈,甚至魔幻而浪漫。沉重的那些教人在体会苦痛之余发人深省,像跟熏得人泪直流的葱白;举重若轻的那些则像精心熬制的鱼汤,初尝浅淡,细品却回味不绝。
这部贯穿1920年代至今将近百年中国历史的电影,讲述了几代人在不同时空的悲欢聚散。
青春和战争都是相似的
敢于揭开伤疤才最是难得
《无问西东》的英文译名远不像中文一样大气,居然是听起来十分烂俗的“Forever Young”。
只有看完全片才明白个中缘由,青春不只属于少年和青年,青春不仅止于爱情和友谊,青春甚至也不局限于和平年代的歌舞升平。
1923年,战乱年代的静谧一隅——清华大学里,国文和英语满分、物理却不及格的吴领澜(陈楚生饰),陷入了那个纷乱年代中“人人但求学以致用”的困惑。
他的青春充满迷惘和忧郁,不知该为应用而学,还是从心而学。
10多年过去,1937年。清华、北大和南开联合南迁,从后世来看几乎保存了全部国人精华。
扎根昆明的“西南联大”校园里,富家公子沈光耀(王力宏饰)以近乎完美的形象汲取着知识,摸索着思辨,度过充实而昂扬的青春时光。
20多年后的60年代,孤儿出身的陈鹏(黄晓明饰)在清华学习核应用物理,他的初中好友王敏佳(章子怡饰)和李想在医院上班。
三人的相处,有着每个普通人的青春光影:纯洁的友谊,克制的情愫和时代捆绑下的各奔东西。
而在现代,在广告公司任职的张果果(张震饰)精明干练,正是青春勃发的阶段。
然而他却因为卷入高层的权力斗争而被动离职,同时被动背弃了本应以公司之名资助的四胞胎家庭。
这样看似散乱的人物、时间线,其实暗藏着一条若即若离的风筝线。
这条线,是有强有弱的人物交集——
张果果父母的战友,是陈鹏的好友李想。在日军侵华期间,还是孩子的陈鹏因着加入飞行大队的沈光耀一次次从空中投放的食物才勉强存活。
而西南联大时期的学子沈光耀,和教授吴领澜有过几面之缘。
这条线,也是他们在面对家国蒙难、时代洪流和利益争斗时,不约而同的不忘初心——
吴领澜一介书生,在条件恶劣、日军轰炸不断的昆明坚持授课。沈光耀富家出身,国难来临时不惜背弃家训投笔从戎。
陈鹏安身戈壁沙漠,为“两弹一星”奉献青春,也在“文革”中保护被殴打毁容的王敏佳,坚守不弃。
张果果终于还是放不下因诞下四胞胎而陷于穷困的陌生家庭,奔走相助……
而更为核心的是,这些人物,都是所处时代人物群像的集合与代表。除了自己的喜恶爱恨,他们身上凝结了独属于各个时代的气质。
你中有我,我中有他,共同经历光彩卓绝的青春年华,也共同捱过时代和生活强加的锤锤重击。
迫害、跳井、隐姓埋名、死而复生
人性善恶是从不过时的主色调
艺术是人的艺术,对于人性的讨论是每一部优秀电影永恒的主题。而善和恶并不是那么的黑白分明,容易归类。
《无问西东》里展现了人性的残酷和无力:
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身边质朴良善的同事亲友,分分钟就能成为对“坏分子”王敏佳口喊杀伐的恶徒;而昔日情谊深厚的伙伴李想,也成了不敢担当、落荒而逃的陌路之人。
王敏佳和陈鹏、李想一样,都是孤儿。她美丽善良,但并不完美,也有爱慕虚荣的一面。
谁还没有在外人面前给自己的人生加过戏呢?而谎称自己为伟大领袖毛主席献过花、合过影,竟然就成了她反革命的罪证。
在电影里,王敏佳被凌辱毒打至毁容,差点就死了。而那些所谓的“恶人”们,似乎也不是完全的恶。
那个把王敏佳推向批斗会的师母,陷在爱情的牛角尖里长期遭受冷言冷语的痛苦的人,最后跳了井。
那个当初为了一己私欲让朋友一人承受一切的李想,为了挽救战友生命而牺牲在边疆。
那些在主席台下毒打王敏佳人群,高喊着“婊子”“打死她”的拳头们,不只是人性之恶,更是时代之殇。
而那些良善的、微小的动人细节比比皆是。
迷茫的吴岭澜站在人群里听演讲,校长梅贻琦对他微微点头一笑,他振奋、顿悟,拥有了大于一切的沉静力量;沈光耀牺牲后战友去看望他的母亲,这个深明大义的旧时代妇人,端出曾给儿子喝的两碗冰糖莲子汤,依依叮嘱,垂泪连连;陈鹏拉着王敏佳的绕着校园长跑,一路讲解“原子对撞”,浪漫而坚决,这份炽烈的爱意让他成为对王敏佳堕入命运深渊时的“托底”之人;也曾犹豫过要不要继续救助四胞胎家庭的张果果,在婴儿房的窗上画出斑斓的城市,描绘给孩子,也描绘给自己。
人的一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
你要不断地寻找生命最终的答案。
但行前路,无问西东
永远年轻,永远昂扬激荡
电影里,对于“无问西东”的阐释处处可见。
校舍里方言夹杂的学生,田间地头、河边垄上讲课的先生……他们在西南联大破败的校舍里,在躲避日军轰炸的山坳窑洞中,有些许决绝地上演沉稳而坚定的默剧——
外面是炮火烽烟、生灵涂炭,他们抓住一切时间,抓住每一本书、每一句诗,想把支撑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文化之力快速再快速,深刻再深刻地纳入心胸、融入血液
这不是生逢乱世的避世独善,而是胸怀天下所以抱屈而学,心系苍生所以逆流而行。
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人、文化、风骨,在国家蒙难、民族危机的时刻,汇聚于一处,无言内外、不分你我。
每一张年轻的脸,都曾以为命运对他们充满善意。导演的用心体现于此,注意,是用心而非匠心,匠心大多工于机巧,但用心只需要一个真诚的态度。
导演很显然是这批中国人的信仰者,试问在读此文的你我谁又不是呢?
看看这些辉耀海内外的名字吧——王国维、梅贻琦、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冯友兰、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邓稼先......
黑压压的电影院里,每个人物原型揭晓,都引来观众克制而又发自内心的惊呼。
这叹服和感慨,源自学生时代的语文历史课本、源自祖辈传颂的先贤逸闻、源自在世界东方兀自丰饶却也历尽战火洗礼的中国人那份对自我的模糊认知。
那些漂浮在空中虚无缥缈的情怀,就这样有了真正的落脚之处。
在电影里,1925年的吴岭澜见到了访问清华的泰戈尔,梅贻琦校长站在泰戈尔身旁向他轻轻颔首。那些先生们从容自信,谈论生命的美好和文化的美丽。
思考人生不可耻,生命是这么的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想好要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在每一个细节里都保持自己的勇气和爱,无问西东,只问始终。
你要怎样度过你的一生,想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