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有许许多多的人与事早已淡忘。但每当落寞时,却总忍不住低唱起“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说起来还得感谢它——从我幼时启蒙就一直陪伴着我的古诗词。
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依我看来,诗词之中自有英才俊杰。茅庐之中,“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诸葛亮闭目沉思,手摇蒲扇,思忖三分天下之大策;赤壁之战,火光冲天,周公谨雄姿英发,“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密州平冈,苏东坡“左牵黄,右擎苍”,骑马射猎,豪迈不减当年……当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我对文天祥的壮志赞叹不已;当读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胆肝两乾坤”,我则惋息谭嗣同的英年早逝。品味诗词,宛如在与众多豪杰把酒交欢。
感谢诗词,让我结识了众多的中国“脊梁”。
若说诗词之中的豪杰是益友,那么良师也是不少了的。王国维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为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句诗词,将求学之道描述得淋漓尽致,令人受益匪浅。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催人惜时;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劝人实践;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启人深思。学习诗词,实则是在聆听良师的教诲。
感谢诗词,使我学到了许多学习处世的道理。
古人重视实践,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迫于学习的压力,我们不得不整天埋头苦读。那么,难道我们就不能一睹大自然的芳容吗?非也,非也。此时此刻我的耳畔宛如传来了“大江东去浪淘尽”那惊天动地的吼声,我眼帘似乎望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月圆”的伟大景观。品读诗词,我仿佛置身于“夜深千账灯”的千古奇观中,又像在云雾缭绕的泰山之顶,大呼“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也似伫立于扁舟之上,低吟“日暮乡关何处是”……这种万里之行已然超脱了时空,这是一种人文与自然的双重陶冶,仿佛可以摒除一切尘垢,使人获得新生。
感谢诗词,让我的到了真正的洗礼。
朋友,窗前月下,何不饮茶吟诗,对洒当歌?还有什么比欣赏诗词更富有情调韵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