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露天电影

高三 议论文 1112字
2022-04-21 08:20:20

很多年以前,小镇是没有电影院的,我们露天看电影,星星和月亮共赏。

那时每当电影下乡,就像一场盛会,村民们把庄稼提前入仓,让老牛及时归栏。午饭过后,孩子们三三两两,抬着长板凳,争先恐后地赶赴放映点,为全家占个好位置。放映地点通常在两处,学校操场和墟场。电影尚未开场,短椅长凳已是堆得满满当当,静待老少宾主落座。

起初,电影放映用的是小银幕。至于放映机多大,胶片几毫米,观众不懂,也不关心,只要能放出电影就好。正片上映前,一般会加个“套餐”——放映员自制的幻灯片和中央新闻纪录片,这是村民了解时事的重要渠道之一。序幕不可缺,革命歌曲在小镇上空环绕,雄壮、昂扬,村民忙放下手中活计,匆匆赶来。有时,镇村干部也会借此机会发布个通知,说点生产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效果意外地好。后来,单机换成了双机,小银幕换成了大银幕,时称“宽银幕”,电影里的人物形象变得高大起来。

千万别小看了露天电影,那时放映的可都是货真价实的“大片”。《红楼梦》《西游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画皮》……这些“大片”着实火了许多年。自从《少林寺》上映后,各村忽然冒出许多“光头”,一夜之间出现了许多拜师习武的青少年,田头地尾,白天黑夜,长拳短腿,虎虎生风,随时可见,随处可闻。那阵势可以与现在流行的广场舞相媲美。而《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这些电影让孩子们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露天电影为乡村送来一股强劲的春风。

那时最热衷看电影的当数孩子们。只要听说邻近某村放电影,一群小伙伴,结伴而行;有时东村,有时西村,去时暮色渐浓,归来满天星辰。当然,孩子们并非每次都能如愿,扑空在所难免,那是“情报”传递失误,串错了村庄。这点冤枉路,影响不了孩子们的兴致。他们一路天高地阔地侃,还有一路蛙鼓蝉鸣作伴。如果赶上农忙时节,孩子们则要乖巧得多。农家孩子懂事早,农田里的活,他们样样不落下,即便电影再好,也只能忍痛割爱。

除了镇、村组织的电影“公映”,电影“包场”也是常有的。乡里人家好客,喜热闹,逢娶亲嫁女做寿,主人多会包一场电影,请亲朋好友乡亲观看。用乡里话说,一为名声,二为庆贺,三为人气。

前些日子,和朋友老李谈起电影往事,额上的皱纹掩饰不住他内心的激动和兴奋。老李今年六十多岁了,是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长校镇的电影放映员,整整三十年,从未离开过乡村电影事业,直到十年前乡村电影退出历史的舞台。在与老李的交谈中,我得知了不少放映人的故事,比如“跑片”。“跑片”是份辛苦而紧凑的活,县上分配给乡镇的电影拷贝计时计量,必须按规定时间接片和还片,否则就会耽误其他乡镇放映。拷贝到乡镇再次分配,放映人一天得跑多场,经常是东村放,西村已经来人等着,挑运设备。“跑片”期间,放映人家里再要紧的事都先放一边。几个场次下来,天都快亮了,放映人买来一碗农家面条,算是消夜;困了,拼两张课桌,搭个铺,也睡得香甜。如今,老李做了爷爷,家庭和睦,并不曾听他抱怨什么,依然乐呵呵,酒量不减当年。

山明水净,月朗风清。送走晚霞,洗去一日辛劳和汗水,大小村庄沉浸在幸福温暖的梦境中。多少年了,电影里的故事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渐渐远去。露天电影也成了一代人的情怀和一代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