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文豪苏轼的一生中既有刚入官场时的年轻气盛,也有被贬黄州时的百感交集。苏轼与苏东坡确实是同一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苏轼生命的起点在眉州,苏东坡生命的起点在黄州,那次贻笑千古的“乌台诗案”正是造成同一人有不同人生的转折点。
志大才疏的苏轼在政坛上遇到了他一生最大的政敌———王安石。当时的宋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在这时王安石成为了年轻的宋神宗最信任的人,所有反对派被罢免,于是有了历史上最著名的“熙宁变法”。初出茅庐的苏轼却反对王安石的独断和急躁冒进,苏轼知道无论多么美好的设想,在这块腐朽不堪的土地上都会变得无比丑陋。年轻气盛的苏轼上书警告皇上,并借题发挥写了一篇《拟道士对御试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王安石变法”的不足之处。宋神宗立刻召见了苏轼,并给了他一个几乎与皇帝朝夕相处的职位,但王安石早有准备,希望用繁琐的行政事务捆住苏轼的手脚。但苏轼没有忘记国家的危机,他写下了长篇大论《上神宗皇帝书》,正因如此,他的命运,也急转直下。
在王安石出任宰相后,正人君子们迅速退出政坛,投机小人从此在政坛上横行霸道,肆意妄为。令苏轼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才华与政绩,还是成为了朝廷上的小人合作把他送上断头台的理由。苏轼在湖州知州任上被抓后,送进了御史台的监狱,这牢狱的深度就是大宋政坛的深度,阴暗,寒冷。
就在这生死之际,许多人挺身而出为苏轼说情,在牢狱里被折磨了整整一百三十天的苏轼终于出狱了。如果说被贬前的苏轼是一只蛹,那么被贬后的他就是一羽碟,被贬黄州的经历使他的生命得到了超越和升华。好友马梦得辞官赶来,与苏轼同甘共苦。他们领了一块位于城东的荒地,苏轼开始试着做一个农民,在这块名为“东坡”的土地上辛勤耕作。中国文学和艺术史上大名鼎鼎的东坡居士,这时才正式登场。
苏东坡的文学世界看上去质朴平静,内部却蕴含着强烈的生命力,他的文字朴实有力。此时的苏东坡已经从激愤中走了出来,走进一个更加宽广的境界里,他热爱生命的平静,他诗中的诙谐、豪迈是他一生的缩影,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他体验着命运的无常,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生命也将更坚韧,更持久。《寒食帖》并不是苏东坡最好的作品,但它随意,一气呵成,一笔一画间显露出心境的变化。四十六岁的苏东坡在饱经沧桑后静悟了艺术之美的最高境界,是洗尽铅华之后那毫不粉饰的自己,真正的艺术是能够准确地表达一个人的内心,而苏东坡做到了,他将书法提升到了能书写人的生命和思想的层次,实现了书法功能的又一次超越。他书写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还是一位迟暮老人的生命感悟。诗人顾城写过一句诗“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是对苏轼的文化人格的回应。他那突破自我的境界,体现在他的泰然自若和宠辱不惊。苏轼的人生可以总结《老人与海》里老渔夫圣地亚哥说的一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