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素养,承载文化风光(求精!)

高三 议论文 1313字
2022-04-04 18:01:57

语言是跳动的精灵,文字是有趣的灵魂。千年前,语言和文字的邂逅给荒凉的世界带来了诗意,语文便在这诗意中栖居。纵观当下,由于国民教育的发展,大部分国人会语文,却很少有人懂语文,或者说,语文将成为当代最为现实主义的百年孤独,国民语文素养亟待提升。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更是一条延续中华民族精神的滔滔长河。在中国综合实力迅速提升的背景下,语文素养成为了社会中不可忽视的短板。语文素养密切关系着国家软文化与国民文化自信的提升。于是,怎样提升语文素养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提升语文素养正如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近年来,国家渐渐重视国民的语言素养能力的提升,重点改革了中小学教科书,在课堂教学方面实现了质的变化。不难发现,教科书内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明显的便是古代诗词方面。随着年龄的递增,双脚丈量的土地方圆越来越大,接触的诗词也越来越多。随着在语文课堂上的积累,我读诗词再也不像从前那样草草而过,大部分诗词在不用老师的讲解下也能读懂一二,诗词鉴赏能力大有提高。教科书的改革不只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的选择上也有很大变化,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果说语文知识是一座冰山,那么课堂上教科书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只能让人们看到冰山的大体位置。初中时的考试中还是比较注重教科书的,写下的一条条答案大部分都是课文全解固定答案。想要提高语文素养能力,必须摆脱高度符号化的浅显认知。进入高中后,我不难发现,一些原本语文成绩很好的同学渐渐埋没于人群,他们的教条主义思想和高度符号化的答案已经不再受阅卷老师的青睐。高中时的语文训练大体都是课外内容,教科书上的知识显得无比片面。在掌握小学初中时学到的基本阅读技巧后,我开始学会独立思考,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能力,当摆脱高度符号化的教科书后,我发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世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素养其实是一种能力,如果这种能力太久不付诸于行动,注定会有所消减和退化。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到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以及后来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都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知识付诸于行动。

学校记者会时,我发现当我鼓起勇气与别人交谈时,语言交流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自身也由于方言的影响,存在语速过快后置主语等不可忽视的缺点;参加作文大赛时,我发现脑海里有很多素材句,而写出的作文却总是找不到中心点。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所在,查缺补漏。能力便是在一场又一场的“真枪实战”中得以提升的。

叶圣陶先生有言:“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我认为提高国民语文素养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课堂上学习方法扎实语文基础;第二个阶段是抛开教科书去拥抱无限书海的独立思考,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能力;第三个阶段则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将这种能力得以改进提升。

国民语文素养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能力,国民语文素养能力的提升将指日可待,让这条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河继续奔流到时间的更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