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抹绿色,可以是墙角愈发之小芽,涌动着青春般的活力;抑或是融入物质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功利千秋,相传万代;甚至可以成为精神上一份独有的安泰恬然,平淡怡情—这是一抹绿,连缀着氤氲自然的生机气息,贯穿着新时代下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抹青葱或沉郁的绿,伴随着人类走过了几千年农耕文明,跃过那段工业机械轰鸣的时代,徐徐踏进了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角,还原几分郊外乡村的盎然与自然的活力。漫步于街道上,路旁的古榕垂挂着匝匝树须,枝头那端沉郁暗闷的绿,却是满天灰蒙蒙下独有的风景,使人们在累乏时得以视觉与灵魂上的栖息。徜徉于绿色田园之时,那份绿,独留一份激荡心底返璞归真的未泯之心,跨越千年,追随与祖先对自然的一份共鸣。在这份绿中,我们可以看到充盈活力、穿梭千年的翠色欲滴,望见“平芜尽处是春山”的心安共鸣,或是在瞥见墙角一株绿时,那特有的生命魄力扪人心扉,予以精神洗礼。“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说尽了人与自然间的共语之乐,而那份绿恰是自然的底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南山绿意衬托下自然风光带给人精神上的闲逸。揆诸当下,钢筋水泥铺盖下的时代中,街道旁成排的绿、超市中的绿色食品、新兴建筑的绿色材料…其构成的绿色宏图,甚至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和精神上独有的与自然共鸣的桥梁。
绿色是自然的起源,是生态的根本,是美丽环境所应该特有的靓丽底色。眺望东北的大小兴安岭,是自然进化之所集,自然精华之所淬;塞罕林大坝、蚂蚁森林…下那一成片绿,点缀洒落在广袤的中国大地,赋予华夏大地得以赓续万代的绵延生命力。时代需要绿色,这份绿是福泽后世的希望之源,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份,更是建设绿色中国的必由之路的装饰。这一抹绿,或者说成片的绿,不仅仅要深入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更要植根于人民思想内核,才能打造独属这个世界绿色食物、绿色材料、绿色环境、绿色城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壮景。因为这份绿,世间充盈着生机的气息,打破了城市文明的死气沉沉,还原一份自然风光。
物质文明应该在绿色所笼罩下而发展,而精神内核更要融入这绿色的希望之流,并成绿色发展理念之泉,方能融化人类城镇化文明与自然界间的桎梏边界。而这份物质与精神上的绿,正是我们融入自然,改造自然,孕育自然的一份动力融入这自然绿意,可收获一份闲逸安定之心;予以这一片绿意,汲取萌发喷薄的瞬间生命力,可收获来自生命的一份自然与顽强。因为这抹绿,孕的是生机,育的是心境,如甘霖让你我精神上少一份荒芜,也恰是造福万世之舟,普渡苍生,济以盛世一片生机活力。
自然孕育下的这份绿,给予人类赓续万代的顽强活力,予以生活之恬然,还以生态之清新无染;天人共存的这份绿,狭至可清己欲,爽身心,予以心灵一份空灵,广至可续写“绿色中国”之华章,泽被后代,造福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