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啻无为,承重前行

高三 议论文 1184字
2022-02-09 11:10:53

“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米兰之语,让我颇有同感。生命固然艰辛与沉重,但我们所选不应只是“无为”与“躺平”,应是以深蕴不发的坚韧承受生命之重,积极追寻生命的意义。

不可否认,生命中有痛楚与磨难。无论是俄狄弗斯王鲜血淋漓的双眼与或是福贵宿命中亲人的依依离别…,痛苦与愤怒,绝望总是在不经意间将人击倒,使人或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或感天地悠悠,独沧然而涕下。一个个生灵不堪重负,扭曲变形。在旁观者眼里是可怜、可叹与可惜。见得多了,经历过了,摔得痛了,人便有了自我防范的机制。不去求,不去争,能逃就逃,只求无风无浪,平静度日……

然而,我们所追求的“平静”与“平凡”,真的如字面意义上那般美好吗?在我看来,这种“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可以理解为是被生活所击败,是一种消极的不作为。正如祥子放弃自我,行尸走肉的晚年,看似平静无波,实则已成死水。这正是一种“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庸庸碌碌,纸醉金迷,暮然回首,不是灯火阑珊,而是空缺与虚无。深而究之,“被遗漏的恐惧”的背后,是有时代因素存在的。一方面,日益富足的生活,丰富多彩的媒介易使人沉醉于物质享乐之中,无需承担责任而产生逃避现实心态。另一方面,伴随物质资源的丰富另一面是人们对珍贵资源的争夺,时代竞争的激烈前所未有。无论是“996”“斯坦福鸭子综合症”,抑或是“鸡娃”“卷王”各个年龄段的人无不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痛苦,这些人就如同习得性无助实验中被电击的狗那样,在艰难的生活面前退缩并放弃反抗,选择“躺平”与“丧”的生活,“未鸣声便死,未融铸便甘心微芒”,这不仅是个体之悲,更是时代之哀。

所以,我们首先需要的是一种坦然,对生命中的磨难的坦然。在那百年前的赤鼻矶下,我们可以在苏轼身上找到这一份坚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明白生命的无常,正是因为他懂得无常,故他更懂得承受苦难。不是真的对庙坚切堂上的贬谪无感,不是对狱中的辱骂无畏,故他以“客”的身份,哀吾生之“须臾”,这何尝不是一种摔得痛之后对自己羽翼的珍惜。但他并没有在一次次贬谪中丧失自我,逆来顺受,而是以沉蕴的坚韧活着,所到之处,造福一方。一蓑烟雨任平生,挟飞仙以逍遥,赤鼻矶下,弦歌不缀,江水滔滔。

是的,能在生活风浪中坚韧以对保持自我,就是一种生命的厚度。“未经省察的人生”,我们逃避不了的是生命,而生命自带磨难,一个个磨难造就生命的厚度与重量,若不能坦然以对,何以活出精彩?

更进一步,我们需要明白“活着”是我们应有的状态。活着,是以积极与活力,期待迎接一天天的精彩。生命的磨当湮没不了的是信念。无望,扭曲不了是追求。在能坦然迎接磨难的同时,我们要有向上的信念。腥风血雨,刀斩火烧。学杨涟在酷刑下伤痕累累,有延残喘之际,我们所听到的不是他对徐显纯的谩骂,不是无尽的怨恨与不甘而只是一种对“道”的信念,对敌人的宽宏,何其不易,何其精贵,足以使历史铭记,使天地动容。

但是,我们也应明了学会灵活与变通。当我们被磨难折磨得焦头烂额之际,我们不应只是为了理想一一硬扛,而是因时度势,适应调整追求,以适应磨难与困境。生命的活力与精神不该被虚耗,但也不能被滥耗。

不啻无为,承重前行。眼泪的深度与广度后是生命的厚度与重量,是绝望的不存在,是期待的鲜活与永恒。这一生,痛过,摔过,躺下过,但更承受过、歌唱过、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