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圣主——崇祯帝朱由检

高三 议论文 2479字
2020-04-13 21:15:03

说到崇祯皇帝,想必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他,就是历史上持续了近三百年泱泱大明的最后一任皇帝。一般来说,最后一个皇帝,我们把它称为——亡国之君。

崇祯帝上任起至明朝灭亡共17年,让我们来看看他在这17年中都干了些什么。崇祯的上一任皇帝是臭名昭著的明熹宗朱由校。后人戏称他为“木匠皇帝”,而他也确实名副其实——他这辈子也没啥爱好,朝政也不怎么管,也就喜欢捣鼓捣鼓一些木匠活。据说,凡是他所看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榭,他都能够做出来。

崇祯即位后,以各种明里暗里的方式暗示自己即将处理魏忠贤,可惜在两个月内,即便有皇帝的暗示,当时已经几乎被魏忠贤以及他的阉党人弄得几乎没种了的大臣们,竟无人敢上书弹劾魏忠贤。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几乎是以一己之魄力,联合几个剩下的寥寥无几的非阉党大臣将魏忠贤这个朝中毒瘤以及他的党羽全部拔除。要知道,魏忠贤可是三朝老臣,再加上在明熹宗当朝时积累培养下来的党羽,其实力不可谓不弱。而崇祯敢于在上任之初就除掉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人足以表明他的魄力之强。此年,乃公元1627年。这一年,崇祯17岁。

与此同时,崇祯为了根除魏忠贤以结成同盟的文官集团,此时已成为了一群能与皇帝分庭抗礼的人。崇祯为了维持他与文官之间的平衡,不得已又重新启用了腐朽无能的太监。于是,他犯了与前人相同的错误。

我相信,命数这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我相信,崇祯也懂。此时大明王朝已经存在了两百六十年,气数已尽,这样的国家,接了手,便只是毫无希望可言,苟延残喘罢了。

崇祯执政时期,在军事上,对于后金,当时朝内分为主和派及主战派。崇祯毫不犹豫地,勇敢地选择了主战派,以及启用了被弃置多年的主战派领袖——袁崇焕。他的选择,毫无疑问是对的。此时主和,无异于慢性死亡。然而他的选择,却又导致了明朝的加速灭亡。这很矛盾,不是吗?然而崇祯自己便是个充满矛盾的人。

袁崇焕,大名鼎鼎的宁远之战的主将。当时关宁锦防线已被弃置,宁远成为了一座孤城。当时的守城主将袁崇焕死守不退,以不到一万人的孤军击退了努尔哈赤的十三万大军,还让努尔哈赤在此战被炮弹击中,从此落下了病根,而后一命呜呼。他也就此一战成名,令金人闻风丧胆,望风而逃。

袁崇焕就是这样的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理应,也确实为崇祯的最佳之选。可惜,袁崇焕刚被启用,就定了个“小”目标:“计五年,全辽可复。”也就是说,给他五年,他能收复整个辽东。对于他的这个目标,我也不想评价什么,只是大家应该知道一点:他此时面对的,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生性野蛮的努尔哈赤,而是更加可怕、“文明”的皇太极。而且此时明朝的军事实力早已不比鼎盛时期,能固守已然是最大的成功,更别说收复失地了。

于是,明朝在内忧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在袁崇焕的好大喜功与自我能力估计过高的情况下,连年对金用兵且均遭失败。这使明朝内部更加空虚,军力更为衰弱。这与蜀末的姜维连年用兵倒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袁崇焕最终也被崇祯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死时明朝百姓竟“争相抢食其肉”。真是可悲啊。虽然袁崇焕做了诸多决策上的失误,却仍然是他们最强有力的保护伞。他们不知道,就在袁崇焕被处死的那一刻,他们已经失去了他们最为强大可靠的保护神。果然,“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由此可见,袁崇焕是一把双刃剑。或者说得更准确些,他是当时崇祯唯一的、仅剩的一把剑。崇祯干掉了袁崇焕,可以说是自毁长城,但是也是一种极度的无奈之举——谁知道如果让袁崇焕继续这么折腾下去,明朝会不会再早那么几年灭亡呢?你可以说崇祯处死袁崇焕的做法是正确的,也可以说他的做法是错误的,但不能一杆子打死。

有很多人说,崇祯是错信袁崇焕,对其能力估计过高。然而,试问当时的崇祯皇帝不信他,还能信谁呢? 当时明朝是真的无人能用了。三百年泱泱大明之人才竟枯竭至此,实是可悲,可叹!而在崇祯因袁崇焕出师不利,凌迟了袁崇焕导致无人可用以后,人们又说他“刚愎自用,多疑,善猜忌,无任人之术”,我只能感叹:皇帝真的不好当。

有人会说,虽然崇祯帝期盼着明朝能在他手中迎来“中兴”,无奈前几朝的积重难返,当时天下饥馑,疫疾大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进攻,加上崇祯帝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所以他不是一位明主。

有人会说,纵使崇祯是个勤政的皇帝,纵使他二十多岁头发斑白,眼长鱼尾纹;纵使他“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纵使他志向远大,励精图治,事必亲躬;纵使他动辄下《罪已诏》来安抚民心,所用之言都极尽自责之能事;然其既无治国之谋,也无任人之术,他严苛,猜忌,多疑,残忍,冷酷。再加上时局动荡,无人可用,最终造成的唯一结果,便只能是灭亡。

然而,请不要只看见事物的表面。来让我们透过表面,看清本质。让我们看看崇祯的死敌是怎么评价他的:

“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大臣们都在顾着自己的私利,到处结党谋私,而忠于阁下的人几乎都没有了!)”——李自成。

李自成这话可谓是客气至极。能得到死敌如此的评价,也不枉做一回亡国之君了。崇祯本人也感叹道: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由此也可见崇祯对于当时国家的无力感。“吾欲挽大厦之将倾,然生不逢时,奈何奈何!”

崇祯之前,有喜欢比自己大十九岁的乳娘的成化帝明宪宗;有喜欢挑战刺激,甚至为此建立“豹房”的正德明武宗;有为亲生父母争名分而与群臣打了一辈子口水仗的嘉靖明世宗;有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明神宗;有死于红丸(春药)的泰昌帝明光宗;有钟情于木匠活的天启明熹宗……总之,简直乱得一塌糊涂。

这些可以说都比不上崇祯的皇帝们都没有成为那一位不幸的亡国之君,亡国之君这个担子却落在了崇祯头上,这实在是很不公平的。要是崇祯能够造出生那么几十年,以他勤劳、果断、事必亲躬的性格与做事方法,明朝在他的一番捣鼓下,说不定真的能够实现他梦想中的“中兴”。可惜这世上没有如果。要是要让我用 一句话评价这位值得尊敬的亡国之君的话,那必然是“生不逢时”。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公元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攻打北京城,当日破外城。

3月18日,内城陷落。在数次尝试突围无果后,心如死灰的崇祯命王承恩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结果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3月19日凌晨时分,走投无路的崇祯带着一直对他不离不弃的太监王承恩在清风明月的夜空下,于煤山下自缢而死。

他死时身着蓝衣,右脚穿着一只红鞋,左脚光着,衣上用指血写了几行字:“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我想,这里面夹杂了太多的无奈与不甘,这让崇祯的死更加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