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高三最后一课上,听老师朴朴素素的这句话,多少同学眼眶发热。师生一场,此些终生难忘。
然而,可别把这话看小了。超越具体的感情因素,它,还隐藏着中国教育健康发展的密码。
“书”,代表知识。《浮士德》五幕大戏的第一幕,便是有关知识。人要生存,第一步就是要认识客观世界,获得知识。孔子讲《诗经》的作用,有一条叫“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格物致知,是教育的基础。
“你”,是求知的主体。老师是知识的助产士,决不能代替孕妇生产。苏格拉底教学生,就是不断追问,让学生不断推翻自己现成的答案,一步步走向真知。刚起步时可以传授一些成品,然而进门之后,成就在己。据说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教《楚辞》,念一句原文,赞叹一句“真好”,并不再做解释。这种方法可以探讨,然而,他毕竟扮好了一个角色——好的老师,是个花园门口的赞叹者,引发经过者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那么,听起来辛苦都是学生的,老师这么好做吗?当然不。引导、赞叹、启发,并不容易。尤其,在“看你”的层面—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好的老师,在立德树人上,责任尤重。
金庸《书剑恩仇录》中有个高手叫张召重,功夫高深,换句话说,在功夫领域的知识非常丰富。然而,因为走错了路,功功夫反而成了拉着他坠入深渊的枷锁。
老师要看着我们。看什么?看我们第一颗扣子扣得正不正,看我们的三观歪不歪。他要正视我们成长过程中的迷惘,引导我们如何融入社会共同体,如何处理好和他人的关系,如何驾驭欲望,如何和自己的内心和解。
老师还要看着我们,如同一头母狮慈爱地看着幼狮,看它们会不会独立觅食。不会,就教。“生活哪怕以痛击我,我也要报之以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爱的教育;“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摔倒怕什么,站起来,一次不行两次”,这是意志的教育。有了这两只翅膀,才能自己翱翔。老师盯着的,是我们持续进化、自我更新的能力。
于是,要用“再”。世上没有一蹴而就。求知要学而时习,修身要时时拂扫。好的教育,一定是终身学习。
学生要做追梦者,老师当为引路人。这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这幅画的终极奥义。求真知者及为人师者,对此当浮一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