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为文化赋能,用创新促文化传播

高三 议论文 1269字
2021-03-16 22:47:03

作家龙应台曾言:“文化绝不是一幅死的挂在墙上已完成的画:油墨已干,不容任何增添涂改。”无论何时,传统文化都应当是流动的,变幻的,发展的,尤其是身处科技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为了让传统文化不断地获取新鲜养料,不断地实现蜕变重生,我辈青年更应“站在传统之上”,用科技为文化赋能,用创新促文化传播。

中华民族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条件,造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因此我们更应当守护好传统文化,因为那是我们的文明之根、立民之本。但若只是一味留守,难免曲高和寡。正如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所说,“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之打开了一扇新窗。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孕育和培养的土壤,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是极其重要的着力点。这就意味着,要想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更离不开广受年轻人喜爱的新载体的运用。从《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从《白蛇:缘起》到《哪吒之魔童降世》,高质量的国漫作品越来越多。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国产动漫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用传统经典故事形象来诠释作品的主题思想,实现了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这些作品不仅取材于传统文化,还以当代中国人的视角传递出主流价值观,让观众获得了全新的审美体验。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及现代化发展和创新性转变使之贴近现代生活,符合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些都成为它爆红的原因。

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那么,在信息时代,如何才能让这些古老文化“活”起来呢?今年的河南卫视元宵晚会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不论是舞蹈《唐宫夜宴》,还是太极表演《天地之中》,都因为科技的参与而获得了新生。在立足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河南卫视节目组匠心独运,用创新的手为这些传统元素拂去了时光的尘埃,让它们以更美的面目示人。

《经典咏流传》中,当现代化的科技与古典文化艺术碰撞,不仅唱出了古人的婉转情思,而且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国家宝藏》的播出,让一件件不知名的古物在人们面前一一亮相,使我们为华夏深厚文化底蕴而感到自豪;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更是展现了朱红宫墙中紫禁城的风光无限,让“网红故宫”成为人们的热议,威严与活泼并存,现代与传统共生。新时代文化介质,让泱泱华夏几千年的文化,一点一点地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

可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持反对观点,这些观点源于如今网络上很多人滥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文化滥加改造,不仅没有为文化弘扬注入新可能,反而导致一些传统文明的消逝。随着互联网全球化,越来越多年轻人崇尚西方节日,而我国的寒食等传统节日逐渐被人遗忘。每年我国都有几项传统技艺失传,又有几项传统工艺申遗,我想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都是不知晓的。这样的现象仍有不断发展之势,因此真正做到用科技为文化赋能,用创新促文化传播,将是一件迫不及缓的事情。时代发展,信仰不变,弃糟粕取精华,充分打造文化自信,那将会是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次惊艳转身, 裨益无穷。试想,忽而有一天,你却听到了这样的歌:“明月照亮天涯,最后谁又得到了蒹葭?”入耳是流行的曲调,入目却是千年前,美人手中那一株婉约。

丘吉尔说:“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文化有根源,但绝不是原地不动的古树,它随着历史的长河而奔流不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改变形式,为文化添翼赋能,推动文化创新,才使得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那将是一次漂亮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