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执本而行

高三 议论文 1581字
2021-01-17 15:46:28

如今时代,利益当道,快节奏的生活使人对人的质量有了新的标准:社会要聪明人,一个本应是精英群体拥有的定义。然而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恰恰是“笨人”。我认为此言确有适用性。

什么是聪明人?我们普遍认为手握高精尖思想、技术、能力的便是。当前时代,公司企业层出不穷,市场经济带给所有人以交易的能力。随着人口基数扩增,“聪明人”自然不至于匮乏。正是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对聪明人定义更加宽泛,有过人能力的人。当人们为几毛钱的利益而斤斤计较时,大脑飞速运转的他们自然也跻身门类。

那笨人呢?我想,引号是必要的。“笨人”也分两种:在性格上真诚和耿直的;在思想上务实和本分的。这两种人在现代求利社会下往往受人唾弃和鄙夷,但我认为,正在减少的他们,才更是社会精华和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剂。

为什么?当社会都浮于物质的泡沫而自以为完美无瑕时,我们需要“笨人”踏实地工作,打好地基,需要“笨人”舍弃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直指那些美好背后的问题。《国王的新衣》里的小孩,或许是因为他的未被社会教化,直指国王的赤裸,看似无礼缺教养,实则避免了更大的祸患。

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这在现今也适用,只是我们大多数人不只是平凡的芦苇,更是自诩高尚的平庸的苇草,利益和名声压在苇叶上,“聪明人”的囹圄使我们失去对真相的判断以及自我的审视。只有那些抖落物质的苇草,或许才能挺立身子,以“笨人”的姿态唤醒他人。

孟子曰:“虽千万人吾往矣”。“笨人”的存在往往被视作独立于他人,不可理喻的存在,而正是这种质疑和求真的精神,苏格拉底看似愚笨的自愿饮鸩,布鲁诺的火刑,《宽容·序言》里被巨石砸死的漫游者才有了唤醒所谓“聪明人”的嚆矢。

当然,如今的社会也并非“不缺聪明人”。物质的价值定义为万物的一切蒙上了标价牌的金纱,真正对人类思想有启迪作用的人,真正在诉诸人内心的人或许只存在于书中。我们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物质充盈条件下,我们更应呼唤真正的聪明人,能带领我们走出金钱为本的畸形价值观,能使我们更接近人的根本。

无论哪种“笨”,笨人在一点上都有所相通:不以目的和理性指导处世方向,而怀着一颗质朴之心追寻自己心中的“道德律令”。

那么,我们这个时代,为何缺少“笨人”,又为何需要这一缺位的回归呢?是的,时代变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仿佛已是芥川龙之介笔下“最聪明的生活者”。可我想指出的是:变化的不仅仅是时代,更重要的是,人的心境也变了。

对此,韦伯曾持有一种理智且严肃的观点:“我们这个时代,因为所有迷信与旧识已被祛魅,在理性的主导下,人最终会丧失某些最珍贵的东西。”我想,此之“珍贵的东西”便是“笨人”的心境。理性的终点也只能是理性的苍白。而怀有泥土精神、甘做配角的平常人;对理想坚守不求得利的思想家;不畏前途受阻也将信念高举的革命前烈;指摘时代弊病的勇者,他们虽然不一定是每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也或许无法名垂青史,但他们身上这样看似是“笨”的缺点不显得更有温度,更像是有尊严、有温情的人类吗?我们需要这样的回归,以区别我们与冰冷的机器,以感动我们时代里迷茫的利己者。

康德曾提出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名为“天上星空与道德律令”。天上星空是科学与祛魅后的产物,是客观真理与理性的集成。而“心中的道德律令”则是除开理性外,植根或因文化或因历史而成的自己的处事模式。康德曾说,每当我对这二者愈加深究,我就愈感慨这二者无与伦比的力量。至于当下,我想,这也恰是所谓时代“笨人”处事的内涵所在。世间喧嚣,我们要抓住心中的“道德律令”,免于被时代潮流冲击的风险。

我们更应警惕打着聪明人旗号的真正的笨人。现代社会发声变得轻而易举,我们切莫被所谓公知鼓吹着看透本质,反倒引入歧途的人们牵着鼻子走,愿我们都能做一个“笨人”,在踏实和务实中不理会虚荣浮华的喧嚣。

就像《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居里夫人被众人不解,剪去秀丽的金色长发,用美貌和年华换取实验室里散着淡蓝色光辉的物质。她的信念是当今社会所难以接受的,而这恰恰是人的真谛所在。“我本是槐花院落闲散的人”,偶尔不做聪明人或许也挺好,回归“笨人”。无关江山,只看庭中落花。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愿各位在不缺聪明人的时代里,做一个愚者,用纯粹的态度和真诚的眼光看待世界,在光怪陆离之间发现人生的真谛。弘一法师偈语有言,执象而求,咫尺千里。做一个执本而求的笨人,做一个讲真话的、聪明的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