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峥鸣,历史与传统历经千年沧桑变幻,最终凝结成华夏民族最璀璨夺目的瑰宝。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炎黄子孙的意义不言而喻。
冯骥才曾言:“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历史的痕迹镌刻在文物与建筑之上,也蕴藏在礼仪传统之中。现在的我们,也许很少能见到当年火树银花,一夜鱼龙舞的佳节盛况,也许很少会去登高赏菊,遍插茱萸。我们更多的是用更为简单方便的方式去庆祝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用象征性的食物代替了繁冗的礼节和活动。也许有人会说,不再正式的节日氛围冲淡了仪式感,传统节日变成了简单的假日。实则不然,当我们解开粽子的那一刻,心中马上映出的便是“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的屈原,想到他鸷鸟不群,卓然高立,最终却殒身于汨罗江。当我们拿起月饼的那一刻,下意识望向天边的一轮明月,想到的是广寒宫中的嫦娥和玉兔是否也会有思念的远方。
仪式的简化抹不去五千年文化在我们骨血中留下的印记,信而好古的中华儿女不会因为简单的庆祝方式丧失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因此,对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而带来的变化,亦不必过于焦虑。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传统文化若一直待在故纸堆,博物馆中,只会被尘埃湮没。随着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日渐变化,只有结合新思维,融入现代生活,传统文化才能获得长久生命力。
君不见,中式拔罐于里约奥运会上在外国运动员中风靡一时,青花瓷等中国元素在国际舞台上圈粉无数,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尽显中医魅力。凡此种种,无不是主动拥抱世界,融入现代生活的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文化自信。龙凤是图腾,汉字是胎记,传统节日是象征。与其终日哀戚于传统文化是否会失落,不如做出实际行动,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主动创新,与时俱进,让中华传统大放异彩,让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余光中的怀古怀旧深情辗转于唇齿之间,满溢在字里行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传统带来的历史文化记忆永远不会褪去,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在铭记的同时赋予其更鲜活的生命力。
教师点评:作者在这篇议论文中就传统文化的发展这一议题展开了探讨。文章展现了作者多方面的优秀特质。首先是出众的辩证思考和深度思考能力,文章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开论述,层层剖析,全面阐述,有理有据,循序渐进,不紧不慢地引导我们跟随论述的步伐前进,直观清晰地为我们做解读说明,文章的主题内涵、作者的观点看法因而无一疏漏、尽数传达给了我们,创作的初衷与议论的效果都有所达成。其次是拥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敏锐洞察和担当。作者能够对社会问题加以关注和思考已十分难得,就传统文化的发展变革这一常被忽略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与建议更是令人感动,而作者不仅能“提出”,还能“提出”得充分,“提出”得到位,实在叫人叹服和钦佩。文章文风沉稳,文笔老道,视野开阔,格局大气,实为智慧满纸的议论文佳作。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