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潮将人们袭卷至碌碌无为的浮躁与罔顾一切的奔跑中,众生将仪式感的玫瑰弃置蒙尘一隅。然王小波却于《沉默的大多数》一书中落墨:“生活是天籁,需要凝神静听。”如其所言,生活的旖旎常在细微万籁处留下韵脚,其隐匿于琐碎仪式之中,吾辈诚应悉心品嗟。
“仪式感”是一种细腻的生活态度:曾几何时,它流转于祭祖丧娶之间;目诸时下,它亦被阐释在崭新笔记本前端正工整的字迹里。时代阔步向前,时潮永不停歇,“仪式”一词却似蔓延因循守旧之气,于是,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发展前景。但依愚之见,于仪式之中流淌的敬意与爱意理应拥有灵动的生命力,致使仪式蓬勃而盎然。
有人言,以“快”著称的时代容不下“仪式”之繁缛,仪式的意义苍白而晦涩。然,君不见“敬师礼”的风潮激荡了无数学子尊师重教的情怀,君不知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以书信之媒介传递了多少缱绻的爱与泪。践行仪式绝非行无意义之事,仪式的意义恰恰阐明于呵护仪式的行动里、流露于借仪式抒情铭志的过程中。现代化的纸醉金迷催生了迷惘彷徨,仪式的践行者们却可将大千世界简化为徐志摩所言之“茶凉言尽,月上柳梢”,从容不迫地在日历的荒芜里栽下花朵。
在渐趋琳琅的现世里,仪式仍可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并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和流程,而是在时代的裁剪下愈发精工巧致。我欣喜地看到诗词大会、故宫文创等“仪式转型”的成功案例申饬着仪式的生气与灵气;我亦见证豫章书院的“龙鞭”与“跪拜”在大众口诛笔伐之下日薄崦嵫。我们不可否认,仪式有优劣之分,仪式的成败存留是优胜劣汰的必然。也正因如此,优秀的仪式方能在弃糟粕存瑾瑜的定理中升格为生活的精粹,进而重熔于生活,反作用于时代向善的炽热交响。
忖度时下,众生沉湎于逐快享乐的怪圈中,却遗忘了仪式欲要表达的真实内涵。“形象工程”泛滥成灾,逢年过节铺天盖地的微信红包取代了汪曾祺笔下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各地景区千篇一律的纪念品摊位令人唏嘘扼腕。仪式瘫痪的背后,是情谊爱意的众叛亲离,是极尽享乐的思潮泛滥汹涌,是敬畏生活之心的分崩离析。“慢象”的仪式不再,图快的时代尽力被涂抹得光鲜而利落,却难抵价值观倒退且倾颓。
然片面追求仪式亦不可取,若“仪式感”堕为“形式主义”,则无异于宣告其生命力的僵化。这是因为形式囿于流水线般的程序,而优质的仪式却能抽身于具象的行为中,抽丝剥茧地窥探与明晰人们的一举一动所蕴含的核心情感。仪式是躯壳,仪式背后的敬意与爱意方为血肉。吾辈诚应守住敬畏,在时潮滚滚中种一株仪式感的玫瑰,细嗅时光长河淬炼的仪式之醇美。
简媜言:“若能澄心静耳听,万籁俱寂亦是韵。”吾辈诚应怀仪式感于灵魂热土中,令万籁生芒,得岁月琳琅。
|未经授权勿转载。
|@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