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舟,共渡星河

高三 议论文 1167字
2025-06-09 18:34:31

当敦煌的夜风掠过千年壁画,那些曾被黄沙掩埋的飞天神女,正因数字技术的加持在屏幕上翩然重生。梦从来不是虚幻的泡影,它是人类将期冀转化为行动的密钥。从古至今,有人用梦重塑自我,有人以梦点燃他人,当无数个体的梦想在传递中交织,便绘就了文明进步的璀璨星图。

守护梦想,是为心灵寻找不灭的火种。

在莫高窟的洞窟中,樊锦诗用五十七年光阴守护壁画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梦想如何重塑生命轨迹。初到敦煌的北大才女本可成为书斋学者,但当她发现唐代壁画正在盐碱侵蚀中剥落时,文物保护者的使命便取代了个人安逸的可能。有人质疑:守护残破的壁画是否值得倾注一生?但正是这种质疑反向印证了梦想的价值——若没有超越现实功利的坚持,敦煌的数字化重生或许永远停留在设想中。她带领团队建立的监测系统,不仅让壁画得以永存,更让当代人意识到:守护传统不是固守旧物,而是用科技让文明基因在新时代延续。这种将个体理想与文明存续相联结的智慧,正是梦想最深刻的力量。

传递梦想,是为时代架起沟通的桥梁。

凉山支教教师谢彬蓉的故事,让我们看见梦想如何跨越鸿沟。这位退伍女兵在悬崖村创办"云上课堂",用军事化管理带出全县首个大学生。有人担忧:严苛的管教是否压抑了孩子的天性?但教育的真相往往藏在辩证的平衡中——当女孩们因贫困即将辍学时,纪律恰恰是她们突破命运枷锁的第一把钥匙。从清晨五点的晨跑到深夜的家访,谢彬蓉用行动证明:传递梦想不是单向灌输,而是根据现实土壤调整播种方式。当傈僳族学生用彝语翻译数学公式时,知识的火种已在文化交融中迸发出新的光芒。这启示我们:真正的梦想传递,需要既有破冰的勇气,又有化雨的智慧。

共筑梦想,是为人类文明开凿新的河道。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凝结着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的共同梦想。1978年,美国赠予的1克月尘激发了孙家栋院士的航天梦;2020年,中国自主采回的1731克月壤,让年轻科研者开始探索月球基地的可能。有人困惑:耗费巨资探索月球是否本末倒置?但科技史早已给出答案——当瓦特研究蒸汽机时,没人想到它会引发工业革命;当嫦娥团队攻克采样封装技术时,受益的不仅是航天领域,还有精密制造、人工智能等民用科技。那些在发射场反复验证的参数,最终化作手机导航的精准定位;月面极端环境催生的材料,正在为深海探测器提供保护。梦想的伟力,正在于它总能突破预设的边界,在无人处开辟通途。

站在敦煌数字化展厅前,那些曾被岁月模糊的壁画正通过光纤重现光彩。这让人想起叶嘉莹先生的话:"诗词的命脉在传诵,文明的火种在传递。"当樊锦诗用科技延续壁画生命,当谢彬蓉用教育打破认知壁垒,当航天人用接力探索宇宙奥秘,他们都在诠释同一个真理:真正的梦想从不独属于某个个体,它会在传递中生长出超越时空的力量。让我们以梦为舟,既做文明长河的摆渡者,更做星河璀璨的共绘者——因为每代人点燃的火把,终将照亮人类前行的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