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的财富

高三 叙事 1345字
2022-05-16 20:10:42

外公离开的时候,我还不满5岁。我甚至回忆不起他的音容笑貌,记忆中只留下了他宽厚的背、温暖的怀抱和慈祥的笑容,还有那满满的爱。每当想起外公,我总会细细翻看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几张老照片,浙江省杭州市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基地、青少年宫溜冰场馆的落成现场……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都是外公曾经工作的地方,讲述的都是外公奋斗的故事,或许有些地方已经没了当年的影子。照片中流逝的是如歌的岁月,我们传承的是外公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外公是个木匠手艺人,他的木工活远近闻名。1957年,新安江水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动工兴建,外公加入了水电站的建设队伍。为了工作方便,也为节省时间,外公和十几个工友挤在一间狭小的茅草棚里。工作分早、中、晚三班,那时的工作没有补休,也没有加班费,哪怕风雪交加,工地上都不休息。外公时常因为要赶工程进度而连续工作24小时。那一年,大舅只有3岁,很少看见外公,偶尔见到外公时甚至不敢叫一声“爸爸”。

不久,外公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和恪尽职守的工作作风,当上了木工大队的大队长,但他仍然事事亲力亲为。一次,工程师巡察工地,本不必外公陪同,但为了能让工程师更细致地勘察工地情况,外公带着工程师进入了他最熟悉的工地。可就是那一次,一块巨石意外坠落,重重砸在了外公的脚后跟上,顿时,鲜血直流,工友们七手八脚把外公送进了医院。这一次医生让外公休息十天半个月,可没两天,工地上又出现了外公的身影。

1959年6月,临产的外婆已经半个多月没有看见外公了,她托人捎口信让外公回家,可等来的还是那句熟悉的“等忙完这两天就回家”。一直到母亲和小姨这对双胞胎诞生,外公都没能回家,他在工地上听到这个喜讯后只是憨厚地笑了笑,手上的活做得更带劲了。

等到新安江水电站正式投产发电,外公的工作又有了新的起点,他再次放下了家中的妻儿,毅然接受了新任务——浙江省临安市青山水库的建设。不同的工作,同样的使命,就这样,外公默默无闻地在他乡工作。直到1962年外公才真正回到了家。

后来,外公当上了木料加工厂的厂长。对于外公来说,作为厂长就要让工人都过上好日子。他带领着厂里的设计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改善办厂环境。厂里的经费有限,为了不给厂里增加负担,外公就自掏腰包支付各种出差费用。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好,上有老下有小,一家7口人的开支仅靠外婆四处打临工勉强维持。

正因外公的这种坚持和他的言传身教,使得母亲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在工作中时刻铭记着外公的教导:大舅任劳任怨,传承技艺,终成手艺行家;母亲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哪怕办公条件再艰苦,也要迎难而上;小姨勤勤恳恳,爱岗敬业,不顾眼疾,工作在一线;小舅廉洁自律,忠于职守,服务于民。

即便是隔辈的我,在幼年时就能隐约感觉到家风带来的影响。记忆中,外公总是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横梁上带着我,一骑就是几公里,只为赶到厂里帮忙。有时工人碰到了难题,外公就撸起袖子上阵,手把手指导工人改善技艺。一次,外公在厂里和工人研究一项技术活忘了时间,等解决了问题已经是半夜了。回家途中,外公和我连人带车摔下了小坡。外公为了护着我,自己摔得鼻青脸肿。家里人又是心疼又是生气:“干了一辈子,已经退休了,还每天去厂里,年纪一大把了,该歇歇了!”我也小心翼翼地摸着外公的脸,轻声问他:“外公,疼吗?”外公抱着我,摸着我的头,慈祥地笑着:“疼。”外公指了指自己的胸口:“但外公这里高兴。等你长大工作了,你也要记得,宁可亏欠自己和家人,也不能亏欠单位和工作!”那时的我,虽然不明白外公说什么,但我还是坚定地点了点头,记住了这句话。直到现在,外公的这句话依然在我耳畔回响,指引着我前行。

后来,外公走了,走得突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我们都知道,外公还活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