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送来一点微甜的味道,透着一股叫“思念”的香气,令人沉醉。
记得多年前,我们一家人坐在一张方桌前,续上一壶茶,配着一些点心,浅尝一口,满口生津。
每次我从老家返程时,爷爷奶奶都会塞给我一盒点心。这点心不是糕团酥饼,不是橱窗里的西点,也不是时下流行的新型糕点。焦黄圆饼小而厚实,上面印着爷爷奶奶很得意的一个鲜红的“和”字。手打豆沙、红绿丝和核桃碎裹在内里,不额外加佐料。这经不起存放也经不起磕碰的东西静静躺在洗净的铁盒里,和我一道踏上跋山涉水的旅程。
这是爷爷奶奶手工制作的点心。
“点心就是点心嘛,自家人吃的,要什么名字。”被旁人问起时,这两位老人如是说。我向同学朋友介绍时,也骄傲地说:“尝尝我爷爷奶奶自己做的‘点心’——对,就叫‘点心’。”
小时候的我只觉得爷爷奶奶常笑,很亲近;长大一些,我才了解了爷爷奶奶的故事。爷爷参加战斗当过炊事员;种庄稼时评过劳动模范;种马铃薯时能挣出儿女远行千里的学费;年纪长了自己琢磨会了木工活儿,做桌子椅子不在话下。奶奶年轻时就是一个独立女性,在银行从业几十年,翻越过无数山丘,经手资金上万笔,无一差错;作为一名已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她无时无刻不在讲党课、弘扬党性,让“跟党走”这个思想生根在我们这个小家之中。
爷爷奶奶的小家不曾光芒万丈,却一直和气融洽。
爷爷奶奶经常说,退休了之后想要去开一家小店,给小朋友们做好吃的东西,让棉被下的冰柜成为小孩子们的“欢乐基地”。我也馋起那一根小小的冰棍来。
爷爷奶奶却没想过卖他们拿手的“点心”。爷爷奶奶把点心的秘方手把手地教给邻里亲朋,甚至教给远道而来的好奇的客人。后来听说有人拿“点心”出去卖,我也在市面上见过和爷爷奶奶做的点心有七八成像的糕饼,每次都感叹“不正宗”,但是转念又想,爷爷奶奶会怎么说呢?那两个精神矍铄的老人大概又只会呵呵地笑,“大家伙儿一起吃,要什么钱嘛!”
曾经夕阳之下的两个身影如今只剩一个……
曾经那个小小的我,也变成了无数投身基层的平凡人之一,也亲身感受到了一个又一个小家的和气和烟火气。
一盒点心、一个“和”字,入口入心,余味无穷……这就是我家的“人世间”,平凡却闪耀着繁星的光芒,普通却蕴藏着恒久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