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曾经说过:“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滚雪球的过程。”曹操就是在这滚雪球的过程中不断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在不停的被后人所骂。他就像一个道德标杆,不仅那些道德家向他吐口水,别人也得吐,不吐,他们还骂你不道德。
在那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时代,是个男儿都会有一种“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壮志豪情。是的,曹操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只不过跟大家做了一样的事情,可为什么被针对,都是因为《三国演义》。
说到《三国演义》这本书成功的塑造了两个人物:诸葛亮,曹操。直到今天,诸葛亮仍是智谋的化身,曹操仍是白脸奸臣的代表。之所以不说刘备,是因为刘备被伪装的太好了,几乎没有缺点,给人一种不真实之感。
《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是尊刘贬曹,但即使在这样的书中,我们依旧能找到曹操的闪光点。
在董卓逼死了少帝之后,一群老臣哭的那是涕泗横流。但他们都没有动身,他们知道用什么方法。果然,曹操坐不住了,他说:“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好一个以谢天下,他们等的就是这句话,他们把宝刀给了曹操,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很难让人相信他们没有预谋。
曹操或许知道这是个坑,因为无论成否,他都会被人追杀,但他义无反顾的跳了进去。
再谈谈被人口诛笔伐的最多的一个罪名“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不清楚是谁给了他这个“莫须有”的罪名。但我知道,他一定非常阴毒。令诸侯,他令到了哪个诸侯,刘备还是孙权呢?他没有用这个招到了哪个诸侯,一兵一卒都没有。
说他挟天子,还有几分道理,但那确定是挟而不是保护吗?一个没有军队的天子,就如同一块肥肉一般掉到了一群狼之间,谁都想吞掉他。曹操没有这么做,他只是把肉挂到了树上声明,这块肉是我的,你们谁也不准抢。
汉献帝这个十六岁的小皇帝,在体力智力如日中天的曹操庇护之下,结束了他颠沛流离的生活,保存了帝号。
这个时候其实曹操只需一点小动作,汉朝就不姓刘改姓曹了。过程如下:
某年某月某日,曹操上谏,请求汉献帝好好上朝办公。汉献帝不听,依旧荒唐无度,然后重复十遍以上。再配以曹操的政绩卓越更佳。随后某年某月某日,汉献帝因玩乐过度而死。曹操悲痛万分,大臣们也悲痛万分。其中一人说:“朝中不可一日无主,要不您当皇帝吧。”曹操跳起来说:“不可,不可。”其他臣子以死相逼,说您不当,我就自杀,曹操为了不失去爱臣,只好忍痛当了皇帝。
这样多好,演了这么一场戏,曹操能当上皇帝,大臣们也能拿到赏赐,皆大欢喜,多好哇。就是史官那边麻烦,换一批人就行了。
曹操没有这么做,汉献帝和曹操保持着一种这么独特的君臣关系,直到任意一方死去。
我心底深信,曹操是真的想拯救汉室,他在逃亡中曾对陈宫一人说了这么句话(只有一人,不是为了收买人心。)
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欲称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
是的,曹操或许才是这三人之中对汉王朝最忠实的人,他没有夺了帝位,他没有杀了献帝。他知道,只有用更加强大的力量才能统一天下。在追求力量的途中,他奸计百出,因为如果压不住下面的妖魔鬼怪,可能就会有新的董卓冒了出来。
他累了,他长眠于这个地底。这个奸诈而又纯朴的人。任后人如何抹黑,他依旧笑而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