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父亲塞一块棉花糖

高三 叙事 1150字
2020-09-16 21:47:04

父亲每天都回家,与我在同一屋檐下。只是,这些年他都没有找到做父亲的感觉。

他在几十公里外的浏阳上班,天还没亮就出门了,夜深了才回来。他回家或者出门,我都是睡着了的。我们说不上话。

其实,我曾试着在夜里等父亲回来。那时候,我才七岁。已经是夜里十点,我靠在床沿上读一本书。灯罩已经发烫,那长长的灯管渗出一线线焦味。我不知不觉间,就顺着床头靠背滑倒在床上,书本在腰腹下压了一整夜。第二天我醒来,颈脖疼痛。我照样没见着父亲。后来,我干脆不等了。

也并不是完全见不到面。譬如,周末的时候我可以晚睡晚起,所以晚上的时候也能与父亲见上一面。父亲怯怯地,只问我的学习情况。我等着他问我第二天到哪里去玩一下。他没问。我面前这个人,似乎挺陌生。电影里出现过不少父亲的形象,相形之下我眼前这位真的蹩脚,连逗我开心都那么难。我在电影里也看到过这样的桥段,两位母亲聊天,一位说:“他还没有找到做父亲的感觉。”父亲会不会也是这样的阶段。

母亲是个年轻漂亮的女人,脾气性格又好。这几年,母亲全权负责我的学习生活。我在学校参加演出活动,母亲会抽时间到我班上来,给女生化妆。同学们以及一些家长,都认识我的母亲了。一些需要家长参与的事情,我不指望父亲参加。我与母亲形同姐妹。那时的我快乐,成绩也不差。

我十二岁那年,父亲调回市区工作,结束了早出晚归的生活。第一个晚上,他进了我的书房。他说,学习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计划。我说,好。父亲突然对我的学习特别上心,拿出纸和笔,制定了一系列计划。他边写边点头,对自己一脸的满意。灼人的灯光下,父亲那张脸轮廓分明,表情极严肃。我在想,他肯定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过几天这张计划表会跌落出他的记忆。这也是我所期望的,父亲的介入,将会把我已习惯的方式改变的。

第二天,父亲早早在客厅等我,准备送我去上学。之后的日子里,我在老师办公室遇到了父亲,他正在找班主任和数学老师聊天。在夜里,父亲就坐在我的旁边,守着我做作业。显然,这与母亲的做法不一样。母亲让我独立完成,让我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我私下里找到母亲,央求母亲接送我。在这件事上,父亲不退让,每天跟一个赶鸬鹚的渔民一样守着我。我们僵持起来。父亲仍然没有找到做父亲的感觉。

转机出现在小学毕业前的一次亲子游活动上。那时弟弟四个月,母亲得守着喂奶,我默许了父亲参加我的班级活动。那个活动叫“爬树”比赛,家长当“树”,谁家家长的身上能挂起的孩子最多,谁就能赢。父亲身上挂了十一个人,他脸涨红了,脖子上青筋冒出。我赢了。父亲退到人群外,一次一次用手掌刮掉额头上涔涔冒出来的汗水。那件T 恤衫已经湿透。那一瞬间,我对他的抗拒降到了一个低点。这之后,父亲跟我说的一些话,也中听些了。他跟我说,不用跟别人比较,要跟过去的自己比较,每天都在超越,就是最好的状态!他还为我写了篇题为《女儿,你应该读这样子的中学》的文章。文章里这句话我一直记得,你的能力是不能用试卷和分数来衡量的。

我已经记不起在哪一次我主动接受了父亲。时间上大概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也许是我主动扯着他的手,让他送我上学,也许是我喊他张开嘴巴,塞一块棉花糖到他的嘴里。这些其实已经不重要了。父亲在我身边,这才重要。

教师点评:作者在文中讲述了与父亲之间从隔阂到消除隔阂的经过。文章运笔娴熟,文风老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文章整体叙述节奏把控十分到位,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故事背景和情节发展却于其间自然引出,并且交代齐全。其次则是文章内容的呈现设计周全,父亲成长为“真正的父亲”和“我”学会去爱、敞开心扉,这两条情节线“一明一暗”,齐头并进,最终在一句“塞一块棉花糖到他的嘴里”中交汇,消除隔阂需要共同努力,爱意连接需要双向互通,这些意味都得到了很好地展现。文章温情脉脉,韵味悠长,值得细细品味。很棒!文章这几个问题还可以做一下完善。首先铺垫较长,文章的重点没有得到凸显。其次,重点置于文末,有些被压缩,削弱了主题的表现,并且使得转折的到来和情感的转变都不够自然顺畅。再次,点题扣题稍有欠缺。作者可以就这些问题对文章做修改补充,让文章更具魅力。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