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

高三 写人 1449字
2022-01-24 13:23:59

从岁月的深处走来,携着历史的厚重底蕴,哒哒,哒哒,入耳铭心。

——题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昏黄的灯光下,一位老人手捧一卷《论语》,书的边缘已泛黄破损,老人仍旧自得其乐。低沉雄浑的声音苍劲而有力,随着老人摇头摆手的动作飘散在清晨薄暮的空气里。

年复一年,草木荣枯,我的阿公在经历了动荡的一生后选择与书为伴,过着如古人一般清心寡欲的生活。阿公是我爷爷的兄长,年长爷爷二十岁。太爷爷太奶奶在战争年代早早去世,留下八个尚且年幼的子女,其中唯我阿公最为年长。

长兄如父,在双亲去世之后,阿公毅然决然的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回顾阿公的一生,他经历过战乱频繁的年代,熬过饥荒时期,挺过十年文革,为谋生计做过不计其数的苦力,也为了心中热爱当过教书先生。

在过去动荡不安的岁月里,阿公白日要上工,晚上还要料理家中内务,安顿好弟弟妹妹。直至深夜,阿公也不能安心入睡。夜深人静之时也是阿公用功之时。阿公说把一天的事情都忙完了,深夜的时间就是专属于他一个人的。阿公说那时他会到外面的庭院里趁着月色看书,即使后来日子慢慢变好了,阿公依旧保留着这一个习惯。

阿公一生共育有三子两女,三个儿子都各有建树,两个女儿也嫁给了如意郎君。到了晚年本该卸担享福的阿公拒绝了同儿女一起生活。他选择独自一人留在老家。我明白那是阿公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他的扎根处,也是他的坚守。

在众多晚辈里,阿公最为疼爱我。阿公有数十个孙辈,在孙辈里我是排名最小的老幺,与阿公的几十个重孙辈同龄。阿公为我题字晏安,取一生安乐之意,出自《周书·庾信传》:“居负洛而重世,邑临河而晏安。”我是家族里唯一被阿公题字的孩子,阿公也是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我在咿呀学语的年纪随父母来到了爷爷家。阿公住的老屋与爷爷家相距不出三十米。每天阿公都会来找爷爷下棋、切磋笔墨。年幼的我总是伏在阿公的膝头,瞪大了眼睛望着阿公与爷爷此起彼落的黑白棋子发愣。阿公下完棋尽完兴之后,又要同爷爷挥洒狼毫,书写一行行遒劲内秀的的正楷,我对书法的热爱也源于此。

傍晚时分,阿公总会变魔术一般从身后拿出一本书,从《三字经》到《论语》,从《春秋》到《诗经》……夜幕降临,星辰闪烁,在阿公沉稳而有力的声音中,我熟知了那些百家经典,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洗礼。

再大一些的时候阿公开始教我诗词。当绒黑色夜幕缀满星辰时,阿公教我背“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当秋日落叶纷纷落下时,阿公教我“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偶有感叹时,阿公低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在我逐渐长大开始远去求学时,阿公扬手向我道别“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扬管别离。”

我上小学时,阿公的身体日渐消瘦,大不如前。但他总是反复叮嘱家人“晏安上小学了,学业为重,不可拿我生病之事去烦扰她。”我再随父母回老家时,阿公已经瘦的不成人样。那一年,阿公躺在木质藤椅上,口中念着一首他从没教过我的诗“十年蓬转金陵道,长哭青云身不早。故乡逢尽白头人,清江颜色何曾老。”年纪尚小的我不懂那是什么意思,只觉十分悲凉。

后来阿公在一天晚上突然去世,那时我才知道,原来阿公一直饱受着病痛的折磨,长期的操劳使他积劳成疾,苦不堪言。听长辈们说,阿公临走前,口中喃喃着的是我的小名。直至阿公去世,我也没能赶上见阿公最后一面。那是我终生最大的遗憾。  旁人只道阿公惦念疼爱我,可只有我知道,阿公临走前呢喃着的,还有他未竟的梦。

转眼间数十载,如黄粱一梦,阿公离开我七年有余了。阿公,我多想像从前一样,依偎在您的膝头,听您说那些金戈铁马、王侯将相,再同您畅游典雅精致的诗词世界,执笔天下,谈笑晏晏。

人世间浮沉,影影绰绰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盈满月光的小院子,有您低沉有力的声音如流水般缓缓流淌在寂静的深夜。月光亦如水,温柔的铺洒在您的肩头。我想,我明白了那句“岁寒终不变,堪比古人心。”那是您一生的写照。

银锁重关听未辟,不如眠去梦中看。今日今时今刻,晏安向您问好,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