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外婆的话,我想是“好人”,这不仅是我对于母亲的评价也是邻居们给予母亲的评价。
外婆1958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可以说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更是位老实巴交的“受苦人”。虽说外婆是初中文化,但是一辈子待在那个小山沟沟里,导致知识面很局限,普通话更是不过关!
外婆很少讲述自己的故事,关于外婆的故事我也大都是从外婆的只言片语中串起来的。太姥姥育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每个相差三岁,外婆排行老大,男孩最小。据母亲说,小时候过得还是挺幸福的,虽说衣服方面单一,但是至少不用为温饱问题而发愁。那时主要以粗粮为主,像玉米糁、玉米饼之类的是家常便饭,白面的话很少吃,大米是没有的。菜的话以西葫芦、豆角、土豆为主。衣服方面全部是由太姥姥拿布票换来布料亲手缝制,鞋子是穿纳着麻线鞋底的布鞋子。夏天是小布衫和布鞋,冬天是棉袄、棉裤加棉鞋几乎是外婆那一辈人的标配。
对于上学,外婆记得上小学时课本较单一,主要以语文、数学为主,辅课是自然和常识,不过那时在学校还是干活的时候多,捡羊粪球,割一种老家人称之为“老毛虎”和“蒿子”的草,还得学会沤粪、喂猪和喂兔子……即便后来上了初中,同样也是这样的“课程”。
在时光的流逝中,外婆很快就到了初中毕业的年龄。由于太姥姥家孩子多,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外婆在初中毕业以后果断放弃了继续上学的机会,外婆对于自己的选择直到现在仍不觉得后悔,在外婆看来,能够减轻家里的负担然后帮衬着家里才是最重要的。
外婆不上学后,每日一家人的一日三餐便包在了外婆身上,母亲做好饭后还得去商店里给太姥姥送饭,然后还得帮太姥爷去烧石灰窑,外婆负责捡石头和装石灰窑,“一层炭一层石灰”是口诀,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五六年,之后外婆便学着开解放车。
早上5点多从家出发到山外再送到城里,有空闲的时候还得去县城给商店里进货,在别人看来这种百无聊赖的生活母亲却过得很开心很充实,可是这样的好光景在外婆23岁的时候戛然而止,上天和太姥姥家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太姥姥因为胆结石在手术台上就没下来,家里没有太姥姥的日子就像天塌了,太姥爷在外挣钱,外婆作为家里的老大承担起了照顾小姨小舅的责任。之后的几年里,家里的商店不得已而关门,外婆的弟妹做了外婆当年的选择——放弃继续上学。在外婆出嫁后的多年里,仍是在照顾娘家人的生活。
讲起来过去的这一切时,虽恍如昨日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短短的数十载光阴,外婆由当初的孩子也成为了一位母亲,姊妹们也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和孩子,村里的土窑洞由砖瓦房取而代之,道路由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即便偶尔会在村里放映一部电影,却再也不是当年那样人头攒动的场景。不过欣慰的是当年的老院子还在,当年和外婆同过学的人也都在同一个村,仿佛老院子在那种神奇的情怀就在,当年一起长大的人儿在那种纯真的情谊就在,老院子记录了外婆的大半辈子,乡亲们陪伴了母亲的成长。
外婆很善良,是一个十足的好人。外婆大半辈子都习惯了节俭。“吃亏是相盈”是外婆一生为人处世的原则,“做一个好人”更是她一生所践行的宗旨。上天能让这样一位外婆成为我这辈子的至亲挚爱,我是最幸福的孩子!
教师点评:作者在文中着重讲述了外婆的经历。虽是一篇关于外婆的人物小传,作者对外婆的爱却无处不在。首先题目“岁月你别伤害她”中便能找寻到爱的踪影,而文中对外婆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的详细叙述,以及对外婆的性格特点和给他人留下的印象的描写,都源于作者对外婆用心的了解、观察和理解,而这些正是爱的表现。有爱,才有了清晰全面的介绍,才有了对外婆“好”的尽数呈现,才有了“岁月你别伤害她”的呼唤。结尾处若能将对外婆的这份爱表露得更为直白、明确,内容中更注重对外婆的好的描述,不仅能更好地呼应题目、突出主题,还能让文章真正达到“用情至深”,可以做一定的补充和完善。总体来说很不错,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