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遍又一遍红楼,还是没有弄明白对你到底是什么感觉,喜欢,讨厌,亦或是心疼我的宝姐姐。
第一次读红楼的时候还小,大概七八岁的样子,读的也不是原著,是那种青少年装。那时侯啊,还很天真,会将世界想的很简单,会将人分做善恶是非。那时候啊,只是单纯的认为,黛玉是女主,而所有让主角不开心的,都是坏人。
第二次再读红楼,是大一些的时候,看的也不是简装版了,是部很厚很厚的大头书,但还是不喜欢宝钗。世故圆润,阴险狡诈,是我对她的全部认知。那时候,总是疑惑她凭什么与黛玉相提并论,称为金陵十二钗双首之ー,冠绝大观园。
现在再读红楼,当初的那份厌恶却早已消散,剩下的,只有心酸与心疼。可能所有人都是这样罢!我们都有过一段美好的童年,都相信过王子与公主之间美好的故事。或许很短,短到自己都忘了又或许很长,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甚至是以后。但至少,我们都拥有过但总有一天,我们会不再单纯,会磨平自己所有的棱角,去向那个目的,不断努力。我们都向往过黛玉,却总是沦落为宝钗。
现在看来,这个世界上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觉得的:你的喜事,是我的悲伤;我的正确,是你的错误。
严格论起来,宝钗算不得富贵家的小姐。出生于皇商之家,虽富却无权。土农工商,在上层阶级里,薛家是最下残的。祖孙三代,不过祖父做过紫薇舍人,又是个极小的官,根基没打牢,房子如何安稳?所以宝钗从小就懂得很多。不记得是第几回了,湘云拿着当铺的票子来找黛玉,两人研究了半日没有弄明白那是什么,却是宝钗已接触了十几年的东西。(在此提及湘云,个人不太喜欢史湘云,感觉她有些太随心所欲了,比方说,未经别別人允许就擅自拿了别人的东西)
言归正传。从某些方面来讲,宝钗是不幸的,家族衰落,哥哥无能,只好依靠贾府生活,费劲心思做了宝二奶奶,却又落个独守空房的下场。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宝钗又是幸运的,得父亲欢喜,满腹才华。
我们都是宝钗,都在努力去学着处事之道。“事不关己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是王熙凤对宝钗的评价;"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宝钗自己的雄心壮志。只可恨,未曾生做男儿身罢!极力拥护封建统治,尽力迎合他人目光,是宝钗的行事,也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戏剧。我们就像宝钗一样,整日笑盈盈的,做着别人的知心姐姐。将所有的情绪都埋在心里,偶尔忍不住了,便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伤尽心,然后继续做那个温暖世间的太阳。
“任是无情也动人”,是曹公对宝钗的评价。不错,无情。
在金钏跳井自杀后,她并没有对金钏做出任何同情,反而是去安慰王夫人,颠倒黑白,讨王夫人的开心,因为她深知,在这个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宝玉喜欢谁并不是那么重要,只有讨了王夫人的欢喜,她才有机会去做宝二奶奶。对于从小跟在身边的丫莺儿,她并没有几分姐妹情分,只是单纯的将她当作一个丫,在宝玉挨打,玉钏送食的那一段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玉钏是在进了房间之后,自己主动坐下的,大大咧咧,没有丝亳拘束,而茑儿却是在袭人的百般邀请下,几经推辞,オ勉强坐在了小凳子上,在前文,宝钗给宝玉看自己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时,本想插句话的莺儿只因宝钗的一个眼神,便乖乖闭了嘴;由此可见,薛家的主仆意识十分分明,没有多少情分。同样,对于自己,她仍是无情。
《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却只有寥寥数言描写了宝钗情感的真实流露。她所有的笑,似乎都是为了应景,为了笑而笑的。红楼全书,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片段——《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刘姥姥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不知惹了多少人的笑话。黛玉的”哎哟哎呦"”,宝玉的“滚到贾母怀里”,湘云的“一口茶喷出来”,惜春的"揉揉肠子"……无不体现了这大观园中的天真烂漫。可曹公如此心细之人,却偏偏没有写宝钗,可是忘了?不知?但是忘了,似乎便已是对宝钗最好的描写,没有喜怒哀乐,将自己的一切都藏在心里。有少女的羞涩情怀,有成人的成熟稳重,有现实的百般无奈,也有理想的万分美好。这,就是宝钗。可恨可爱,可敬可叹。
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都是宝钗。在这凡尘世俗之间摸爬滚打,掩去自我,磨走锋芒。我的宝姐姐啊,我到底是喜欢你,还是讨厌你呢?我不知……
红楼一梦三百年,这一梦,当真是笔糊涂账,不过清然泪下,满纸荒唐罢了。但仍旧,想以此篇献你,我的宝姐姐,愿你此生能轻松一点,不为世俗所扰。
百花深处颜言落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