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否定的地位。这部描绘封建家族衰败历程的殿堂级小说,较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在着太多的闪光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曹公在书中塑造的近四百多位的人物,这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数字。
若说人物之多足以惊叹,那么曹公对每个人物的刻画之精则是前无古人的成就。细到人物的嗔笑怒骂、举手投足,精到每一句对话、每一次心理波动,仿佛还未下笔,每一个人物细节都已成竹在胸。比如书中第三十三回以宝玉不肖为名大施笞挞,宝玉危急使小聪明欲通风报信却不成,后贾母王夫人赶到又哭又闹。这一场面的描绘栩栩如生,真实展现了贾政的封建家庭教育观念,强烈的宗室门楣荣辱观在其不听宝玉解释便雷霆大怒、下令上板子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后贾母赶到不问清事情来龙去脉便先指责儿子对孙儿下重手,又执意要和王夫人宝玉回南京的冲动行为中可见老太太对宝玉的分外疼爱,人物的刻画到位,既在乎于情理之中,又使情节跌宕起伏。
使《红楼梦》在古代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至今仍无从质疑地屹立在小说界巅峰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它相比于许多古代小说,有着打破封建文学模式传统,令读者耳目一新的魅力。在我们从小便认知的古代文学世界里,有忠义两全的完美化身关云长,有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的天下军师诸葛亮,还有机智勇敢、一心护送师傅的孙悟空······他们曾是多少人心里向往的超能英雄,拥有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完美人格。可恰恰在这部闻名中外的《红楼梦》中,找不到这样的完美人设,书中的人物都有着不太令人接受的一面,至今都有人在吐槽宝玉性情古怪、终日与女子厮混却不思入仕,憎恨王熙凤的虚伪圆滑、心狠手辣,可正正是这一个个“不尽如人意”的人物塑造,才有这一场栩栩如生的红楼梦,才真切地再现了封建大家族之间错综复杂的人与事。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形象化和复杂性,书中人物不是千篇一律的完美的神,却也不是一无是处十恶不赦的魔,没有所谓的正面反面人物,但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更立体化,更富有生命力。有评论道:“曹公开辟了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新境界。”他把当时社会中的人具体地复杂地活生生地展现了给读者。
在书里,作者给了读者大片的自由空间,对于书中的人物他从不强下定义,他所做的仿佛不过是把这个人物的一言一行据实记录,把人物带到了他最后的结局,剩下的诸如为人物下判定,附加感情色彩的大片留白,都属于读这本书的每一个人。作者摆脱古代封建小说说教般的洗脑模式,没有把封建社会所肯定的主流价值观强塞给读者,他的笔触里不带主观强加的判定,而是把评论思考的权利还给了读者。
品读红楼,必不可少的要走进作者曹雪芹的内心世界,走近令他有所叹有所感的时代。其实把作品回归当时来分析,《红楼梦》与那个时代的封建观念有着不少的格格不入。据一贯认识,当时是男尊女卑的社会主流思想,男人可以入仕为官,建功立业,齐家治国,可女子注定依附丈夫,一生归宿全系在那一桩婚事。可在本书中,大部分的笔墨却用在了女子身上,大观园里形形色色的丫鬟小姐,脂黛钗裙成了故事的主角。故事情节发展的地点也并非男儿的热血沙场、繁杂官场,而是一个个女儿家的香闺暖阁。作者甚至通过贾宝玉提出“重女轻男”的主张:“女人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得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还有书中王熙凤管家理事的果断干练、宝钗为人处世的一滴不漏、黛玉寄人篱下直率性情下的隐忍,一个个丰满的女性性格成了本书的亮点。可无奈她们生活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不可自己决定命运的走向,最终树倒猢狲散,随着封建家族的没落,自己也陷入了被动的结局。强烈的无奈与同情,是作者和读者的共鸣。作者奈何自己家族没落而无法挽回的苍白无力感,不满所处时代腐朽的叛逆感也自然借此流露,他拥有超前的思想,敢于逆流而上反对封建观念的腐朽。
翻开《红楼梦》,恍如将曹公描绘的那一方红楼里,那一个逼真的梦境中,家族的荣辱、喜悲,人物的一颦一笑、一嗔一怒都尽收心底,不管他们最后以何告终,到底在这里他们都真真切切地活过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