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游记》有感

高三 读后感 1645字
2020-04-18 12:04:21

那花果山中的一只石猴出世,看似十分平淡,但他之后又惹出了不平淡。大闹天宫到西天取经。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曲折?什么磨难?他又究竟是谁?为什么要这么做?又是怎样这么做的?翻开这本书上面的导语令我不禁生疑。于是怀着疑惑,我读了这本《西游记》

很简单,通篇都是写的妖,魔,仙这些人物,写了从齐天大圣孙悟空从出世到最后取得西经的100回长篇故事,每一回都有属于自己的标题。例如: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读每一个标题仿佛就明白了它的意思,一般剩下的就是细细去品味了。书中所引用和自写的诗歌也很多。这样可以侧面突出所刻画的人物的特点,也使我读起来意味深长,仿佛真实发生了一样。

走进这本书,我第一个认识的就是那石猴孙悟空,他的造化可多了,“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什么都不怕,过了一会儿日子,他去拜师学艺,找了菩提祖师,终于学有所成,练就了一身的本领。可之后他就不服于天庭了,几次三番之后,他打上了云霄宝殿,正式开始了“大闹天宫”,先砸这个,之后砸那个,一直砸个不停,最终经二郎神的武艺从而打败了他,将他抓获。可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他反而练成了火眼金睛。又逃回了花果山,自封为齐天大圣,之后如来佛祖终于来了,**他用五指山成功镇压住了孙悟空,在经历了500多年的风雨后,**孙悟空看惯了人世之间的凡尘,于是有了改变,到了唐僧来救他时,他已不言要报复天宫。随着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见了猪八戒又见了沙和尚,最终取得了真经。

孙悟空的命运有好的节点,也有坏的节点,他被如来佛祖镇压可以算是不好不坏了,不好呢,使他失去了人身自由,好呢,就使他发生了改变,才造就了他之后疾恶如仇的性格。而他在故事中最令我钦佩的还是三打白骨精,他有着火眼金睛,但打每一次白骨精,师傅都要念一遍紧箍咒,让孙悟空不要打白骨精,每一次都是忍气吞声,没有顶撞唐僧,连最后要走的时候,他也在关心师傅之后的伙食和安全问题。这儿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关心他人的人。也是一个见恶就打的人,这点从他三次打白骨精可以看出。

这本书的最后孙悟空被如来封了一个斗战胜佛,这一称号可谓十分珍贵,也是孙悟空人生中的第一次,他们都显得格外兴奋,我也是一样的,看到他兴奋地活蹦乱跳,一个调皮的孩子在我的脑海中呈现。不错,正是如此,孙悟空在奋斗了80多回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名号,谁能不高兴呢?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对孙悟空的由衷赞叹,从一只两手空空的石猴子到斗战胜佛,不知经历了多少努力,多少曲折,这个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数的清,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反而一直去克服,不向困难低下自己高傲的头。

孙悟空,这个人的精神就不用多说了,他是一个不屈于小职,有远大志向的人,可他走错了路,觉得能够一个打天下,这种思想,让它大闹天宫,这件事一开始就十有八九会输,为什么呢?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总会有比他厉害的人来镇压他,如来就是这个人,他用自己的技艺困住了孙悟空500年,当然也让孙悟空有机会在500年中慢慢改变,也正是这样500年里他对人间的风风雨雨了解透了,才有了他之后的人性思维。刚出来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无法无天的人,经观音的劝导之后跟随了唐僧,他有时也十分残忍,在和唐僧遇见一伙强盗的时候,他伸手就把他们全都打死了,这一点我和唐僧的观点一样:他们只是走投无路才来抢劫,教化他们就够了,没有必要去打死他们。可孙悟空不听,连续杀死了几个人,终于,观音给了唐僧一个紧箍子,戴在了悟空头上,训教了孙悟空之后,孙悟空再也没有对唐僧实行报复了,这儿可以看出他真的改变了,甚至在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哪怕师傅责怪他,他还是为师傅降妖除魔,我觉得他从五指山出来后变得十分正义了,每一回都他都去舍身救师傅,我也看出了他的忠心,终于孙悟空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称号,这也体现出了如来佛祖对他转变的认可,他在天上干过两次大的作为:一是大闹天宫,二是被封斗战胜佛。形成了两个强烈的对比,前面孙悟空傲慢无礼,四处玩乐,之后他却变得恭恭敬敬,也毫不因之前那500年的事而报复如来,孙悟空有时也有一些反面形象,例如五庄观偷人参果,  这一篇中虽然不是孙悟空自己提出要偷人参果,可他是主犯,只因猪八戒想吃,他就去偷几个来吃,这一点可不值得我们学习,毕竟偷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这样反而只会露出自己没素质

其实书中的精神和真实的生活是一样的,只有我们努力去克服困难,才不会被困难击倒。正像孙悟空一样,500年的风雨也没有把他打垮,反而愈战愈勇,这难道不值得提倡吗?读完这本书,你会学到很多东西,这才是这本书真正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