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是只易逝风筝——《追风筝的人》缩写

高三 读后感 1021字
2020-04-06 18:02:41

一个平和静谧的夜晚,我阖上《追风筝的人》,放在一边,闭上眼睛,静静回想我从打开它的第一页直到读完它的最后一个字的这段过程。

一幕幕书中场景从我眼前飞速闪过,最后定格在一个画面:喀布尔罕见的漫天倾泻的疾风暴雨倾盆而下,大门外阿里和哈桑拖着行李箱走向爸爸的轿车,窗后是一个沉默的男孩,他眼睁睁看着这一切的发生,什么都该说,但,什么都没说。他不会知道,那是他此生与哈桑的最后一面。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一个背叛与赎罪的故事。宗教歧视,国家动荡,人性扭曲...上世纪后期的阿富汗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痛苦的熔炉。主人公阿米尔是普什图人,他的父亲是喀布尔富有又令人敬仰的人。家里挂着祖父与国王的合影,他生日时,请来了整个阿富汗的名流和政要人物。除了父亲对他似乎总是不够满意,他拥有着所有小孩羡慕的家境优渥,生活富足童年。而自幼与他一起玩耍的哈桑,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他因是“哈扎拉人”而屡遭阿塞尔羞辱,他降生在这座华贵的建筑角落的一个小泥屋中,每天的工作就是为阿米尔准备早餐和校服。母亲的放荡和离开让他被成群的士兵嘲笑,命运的伤害被他一再隐忍。两个被命运不同对待的人,就这样没来由的相互熟悉,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并牵绊了一生。

故事的发生起源于在美国定居了数十年的阿米尔突然接到了老朋友拉辛汗从巴基斯坦打来的电话,在拉辛汗的一再恳求下,“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这句话打动了阿米尔,也让他踏上了回国的征途。而那些被他掩埋的往事也再一次涌上心头......

阿米尔人生的改变始于1975年那个寒冷的冬日,在那之前,他和哈桑形影不离,一起玩耍。虽然哈桑是一个被歧视的“哈扎拉人”,但这并没有让阿米尔远离他。然而,在那个放风筝的冬天,哈桑去帮他追那只蓝色风筝,遭遇了欺侮,阿米尔目睹了一切却没有挺身而出,相反,他开始因为内疚而疏远哈桑,甚至不惜用手段逼走了哈桑和他的爸爸。后来,阿富汗战乱,阿米尔和爸爸逃到了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但他内心却始终为那个秘密而喘不过气来,回到仍旧战火纷飞的阿富汗,他本只想向哈桑忏悔,却没想知道了更加惊人的被隐瞒了几十年的秘密,而秘密的背后,是一场更大的背叛与救赎.......

看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追风筝”显然已不是作者开头所介绍的简单的一项阿富汗的活动,而是每个人心中对美好品格的追逐,既是忠贞,也是忏悔。忏悔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它既是一种悔悟,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往事的确不会被掩埋,它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从那条小径爬出来窥探你。这或许就是我们应该考虑去面对错误和弥补的原因吧。

风筝是我们自我救赎的放飞,只有追到了,我们才是一个健全的人。如果你心中有只风筝,请勇敢的去追它,因为忏悔之心会一天天变得更加难受,不必难为情,你只不过是在做该做的事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