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此书历朝历代,赞者有之,痛斥者亦有之。本来应该亲自熟读《论语》后才能对此书有些许看法,可惜才疏学浅,只能借学校要求,以他人之眼粗读《论语》,不过也小有收获。大致有四点。
一、孔子之仁
众所周知,儒家的基本观念是“仁”。仁又是什么呢?韩愈的定义也是大部分人的看法:“博爱之谓仁。”在南老先生的观点里,这是韩愈张冠李戴,将墨家的“兼爱”思想放在儒家身上。通过南老先生的解读,我感受到孔子说的“仁”,可能真的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仁爱”这么简单。孔子在整本《论语》中,没有一句话是给仁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而在《宪问》这一章中,原宪问孔子:“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一个人克服了自满,不骄傲,不怨天尤人,没有大的欲望,这是不是仁呢?孔子的回答是:“这非常难得,但是不是仁我就不知道了。”由此可见,对于孔子而言,仁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爱所有人的圣母精神所能描述的,有点类似于道家所谓的道,或者佛家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二、孔子的教育
孔子的教育一向被人褒奖,从书中我们也确实发现,孔子的学生人才齐全,如子路,子贡,冉有等等,百花齐放,在各个领域都有强者。而这些人,无论在什么国家都能被重用的人才,居然对于一个“糟老头子”毕恭毕敬,时刻不离,本身也证明孔子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之前曾听人挖苦孔子:三千弟子,只有七十二个是出了名的,看来孔子的教育远不如鬼谷子,鬼谷子只是两个不成器的学生(张仪苏秦),也搅得天下血腥风雨,不得安生。其实我感觉并非如此,只是时势造英雄罢了,孔子周游列国多年,对于每一个国家所见到的官员,他都努力教化,希望他们能够做到仁。可惜最后孔子也看出了乱世不可避免的到来,只好一声长叹,去培养文化的传人。就这点而言,孔子的教育初心是极其崇高的,他是在保留礼乐文化的种子,当国家稳定后,这些种子就发芽,带来文化的繁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也未必言过其实。
也听旁人说过:儒家总是在太平盛世出来叫嚣,乱世时便不见人影。其实这句话形容佛家倒挺合适,毕竟事实也确实如此。南老先生的言语中也常常透露出这种感觉,在《微子》中,南老先生就提到朱元璋的阵营中,就有许多得道高人,还有放在蒸笼里蒸煮而不死的神人。其实从另一角度看,这些隐士因为不愿留名,未在正史留下事迹,而民间野史越传越盛,才导致南老先生对此深信不疑。话说回来,所有正史之中,我们都能看到乱世之中有那么一群读书人,仅仅只是为了心中的信念,明知必死无疑,也为自己的国家奋战到底,这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毕竟道家是顺其自然),也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之中的铮铮骨气。所以,孔子教育的影响,绝对不小。
三、国学应该如何发展
既然提到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传统精神,就不得不提一下近几年很火的“国学”。国学是什么?网上的定义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而随着我国国力日益强盛,复兴国学又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到处都能听到看到辅导班宣传自己教导学生国学。但我们真的清楚什么是国学吗?民国作家曹聚仁先生当年就指出,如果“根本上没有明白国学是个什么,也没想到要去研究国学的原因,只不过因循的盲从,胡乱提倡些国学,做冒牌的圣人之徒”,那“是很危险的”。国学涵盖了很多方面,但是哪些值得学,哪些应该摒弃,始终没有很好的结论。
但是如何去发挥国学,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国学教育在我的了解中大致分两种。一种如当年私塾,给一本《三字经》,然后就是硬生生的记下背下,不解其意;另一种是侧重于行为的教育,教育孩子古代繁重的礼仪,甚至不教书加女红。我们再来看一看南老先生的看法:“中国的古礼,周公之礼,六岁就读小学,小学就从这种生活规范学起;进一步八岁十岁认字;十八岁入大学,那是学大人。所以中国文化,小学这个阶段,就是求做人的只是。先培养一个人,然后再讲高深的修养,才是大学之道,这是我们中国过去文化教育的路线。”单单读这段话,似乎没有问题,但是联系上下文,这种“培养一个人”并非是培养人的品格,而是很细节的“洒扫,应对,进退”,其实与那种逼迫孩子学古代繁重礼仪没有什么区别。连国学大师都将国学定义为一种“周公之礼”的学习,无怪乎现在的礼仪教育风生水起。再看看孔子的后代,对于孔子每年的扫墓,繁琐到了极致,认为这是遵循孔子的教育,注重礼乐。可在我看来,这恰恰违背了孔子的思想,孔子一生主张简朴,繁琐的礼仪,就如颜回死后孔子反对门人厚葬他一样,与他的思想是相悖而行的。
也许有人认为,孔子是推崇遵守古礼的,这个礼仪不是正和他意吗?古人的守孝三年,孔子的学生提议改成一年,孔子在背后说他没有良心(南老先生的翻译),这难道不能证明孔子遵循古礼吗?我个人认为不是这样的,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读的书还不够火候。但我在原文中读到的,孔子认为应该守孝,是因为我们在0到3岁,基本是在父母的怀中长大的,而父母死后,我们悲痛三年,不过是人之常情。我认为,这才是孔子真正提倡礼的原因,礼不应该是一种固定的表现形式,不是对坐姿站姿等等的硬性规定,而是人发自内心,对一种事物的感受所作出的行为,例如对知识的尊重使我们认真学习听讲;对父母的尊重使我们聆听他们的教育;对他人的尊重使我们和善的对待他人,应该与守孝一样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强求。同样的在国学有关“礼”的教育,我认为也是如此,应该由老师专门引导学生(包括父母引导孩子),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脱离出来,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当然也要尊重自己,这样,礼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在孩子的行为中。
四、从《论语》中看出中国发展的道路
为什么国家这么重视国学呢?其实我们可以从《论语》中的一段话读出:“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这一段话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竟与《论语》这段话高度契合,不知是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甚至可以说,文化大革命产生的原因,有一部分是这个顺序错了,在还没能富足的情况下强行划分文学的正确与错误并想完全消除错误,“教之”却又没有真正的思想基础,加上群众盲从性的推动,最终才酿成一桩桩惨绝人寰的冤案。
一个国家,先要社会繁荣,然后是国民富有(至少温饱不成问题),在进一步才是文化教育,这里的文化教育不是指认字或加减乘除,而是进一步人格和国家文化的培养。很可惜,在历朝历代,国家往往只能做到社会繁荣(而且往往只有部分地区,如首都),然后便直接跳到第三步,这很有可能是造成我们常说中国古代知识断层(即知识分子吟诗作对,老百姓大字不识几个)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正所谓“吃饱了才会找事做”,只有上层的人不愁吃喝才会想到文学,底层人民只求第二天风调雨顺,这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遗憾。而现在,我们经过多年的努力,也终于进入社会繁荣的阶段,并且努力达到国民富足的水准,确实,也应该将发展期间无暇顾及的传统文化摆上台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