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可能你会质疑,这不是不相信孩子吗?对于孩子我们的态度肯定是要相信他,鼓励他,而不是质疑他们,就连孩子自己可能也会常拿此作为理由和家长老师进行理论。
然而理想终究是美好的愿景,有时我们还是要低下头面对现实。这不,班里总有一些让你很头疼的孩子,倒不是不学习,反而是太认真了,以至于我们找不到理由,为何他们总是学不上去呢?有些学生是每天早起背书,晚上熬夜,上课犯困,你能说他们不认真吗?家长是不是看着也很心疼,总觉得是不是需要找老师补补课,发现找不到,又焦虑,又不知道做什么?
我今天找了几位不同层次的孩子聊天,对于八年级的英语学习都感觉到了难度,倒不是上课听不懂,只是感觉要学习的内容量增加了,而时间严重不够用,导致学习起来就觉得很困难。而且课程的进度很快,每天的都有新的知识需要消化,理解,记忆,感觉压力很大。
看看现在的一些孩子,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但是却学不好。他们的这种勤奋是不是“假用功”呢?验证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实际检测。这两天抖音上看到一个家长拍的孩子背书的视频,家长说时间快到夜里十二点了,孩子不是在努力的背书,反而是一直和妈妈说,我背不会啊。最终妈妈放弃,说第二天早起在背。试想一下,这样的状况是不是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上演。一直在那“磨洋工”,除了消磨时间,消磨学习的耐心,别无其他。最终是书依然不会背,就是会背,也是不达标,还有可能第二天一上午的课堂都是犯瞌睡。
看过有人说:教育的四要素包括:时间,专注,方法和力量。时间+专注=刻苦,这是教育的外在表现。方法一靠教师的引导,二靠学生的习惯培养。力量就是意志力和执行力。我觉得倒有些道理。很多学生仅仅只是投入了时间,这绝不是用功。
至于方法,我认为它要靠专注和力量的积累。人人都想走捷径,看看有没有“一夜速成课”、“一夜暴富”,但是现实却是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才能在做中找到答案,找到路径,找到秘诀。很多学生却想着能不能不要太累就能把成绩提上去,这一次考不好,就寄托到下一次。反正现在没有月考了,战线一拉长,感觉也就没有那么痛了。很多孩子的成绩提不上去,尤其对于文科学科来说,很大一部分是懒惰导致。
懒惰分为两种,一种是大脑懒惰,比如有些学生作业工整,课上笔记写的好,但并不理解,也不知道记得是什么,这种机械地,不动脑子的学习也是懒惰的表现;还有一种是行为懒惰,压根就懒得学习,上课不动手记笔记,回去也懒得完成作业。
所以针对这种问题:我想还是习惯养成的问题。
从小学阶段,家长就一定要训练孩子的各种学习习惯,包括如何听课,如何规划时间,如何写作业等,总之,要陪伴孩子养成各种自律习惯。万事开头难,一旦前期的工作做好了,后面孩子的学习就会省心很多。当然每个阶段的学习是不同的,家长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还是要让孩子的这根风筝线时刻攥在自己的手心,飞在自己的视线之内。时常用实际行动落实检查,代替口头的说教。
否则,看着每天“辛苦”的孩子们,我们真是又爱又气啊!
教师点评: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立意深刻,情感真切。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得当、丰富,具有时效性。文章论据丰富且贴切,很好地支撑了论点,让文章更具可读性,也更有说服力。作者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