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断的好,聊天没烦恼。一个没断好,尴尬满屏跑。这样的蜜汁尴尬,其实用一个简单的标点就能终结。但简单的标点出现的却一点也不简单。
古人的标点叫做句读(dòu),用来标明句子的完结和停顿。没有完结和停顿的话,读书断句就基本靠猜。不用说,肯定会发生甲觉得这该断,乙认为那才该断的情况。这也导致同一句话在n个人眼里被理解为了n个意思。这合理吗?这不合理!为了减少歧义,标点应运而生。
先秦时期,人们开始利用线、勾来表示停顿。发展到秦汉,圈圈圆圆圈圈,三角括号点点。哪里停顿标哪里,读者再也不用担心自己不会断句。但这时候的标点并没有发展统一,有人觉得用竖线停顿清晰,有人又跳出来说圆圈画的容易。你用你的线,我画我的圆,标准不同一,读者真是难。
近代以来,西方的思想如同侯留一般涌进中国,跟随先进思想的浪潮一起,标点符号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清末同学馆的学生张德彝(yí),一喜欢游历,二喜欢记奇。他在自己的游记上,记下了西洋使用的标点符号的用法,无心插柳的将标点符号引入了我国。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了第53号训令。终于,咱们也用上了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产生与使用,让古文中原本密密麻麻、晦涩难懂的文字,瞬间变得清明,好理解起来。比如,要是妈妈跟你说一句带着波浪号的那种起床啦,你肯定会觉得,再赖个半小时的床也没什么。但是,一个含有短小精悍的感叹号的起床啦,一定会让你以顺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飞快地把衣服穿好,被褥叠好,背上书包整整齐齐的出现在家门口,你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