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美食

高二 叙事 1065字
2021-09-05 21:54:38

在北京已经生活了15年了,但总感觉家乡美食仍然在无时无刻中吸引着我。

我的家乡在云南,说起云南,大家一定都会想到过桥米线。汪曾祺先生说:“一个人的口味要杂一点,浓一点。”北京也有过桥米线,尝起来却没有我家乡做得有味。

初见过桥米线之人,第一印象必是一个大字。当服务员小心翼翼地抬着一个硕大的汤碗放在你面前,视觉震撼的强烈感必然会让你目瞪口呆。这是一只与脸盆几无区别的海碗,碗中盛着大半碗橙黄喷香的浓汤,会让你瞬间恍惚一个胃该如何应对。粗陶烧制的碗看起来有些粗粝,上面勾画着简单的图案或线条,散发着粗狂野性的气息,其中的大气之美与江南青的细腻精致有天壤之别却与红土高原的天高云阔浑然天成、相得益彰。山野之间粗豪之气随着汤汁的香气飘散润染了你的鼻腔,瞬间就让你体会到了云南人那融入骨髓的野性和豪侠。一个大气的碗,一片大气天成的红土地。

琳琅满目的佐菜按先生后熟的次序快速放入汤中,轻轻搅拌,汤的温度迅速传导到各种食材,激发出各自的鲜香。佐菜的品类倒无一定之规,除了传统的汆肉片、火腿、豆腐皮、豌豆尖、玉兰片外,各家店都有自己的特色,香脆的酥肉、滑嫩的鸡枞、肥美的牛肉卷…丰富的食材随性加入,而那一碗土鸡熬制的浓汤就如一位烹饪大师不经意间就将所有加入的食材交融为一体,激发各自美味的同时却又共同凸显出一个最大特点——鲜。此时,你若舀一勺汤喝,那无与伦比的鲜美在你味蕾间流淌,并温暖着你的全身。这像极了家乡这片神奇的土地,三十六个民族在这里交融生长、和谐友善的民族文化各自张扬的同时却又共同体现了一个地域特征一一鲜活善良、生机勃勃。一碗鲜美的汤,一方和谐交融的民族家园。

晶蒙如玉的米线整齐盛在一只小碗里,米线入汤倒是一个技术活。夹一撮米线沿汤碗边缘轻轻投入汤中,柔软的米线却有着不一般的韧性,它很难被夹断,你只能用筷子一点点地将米线拽入汤碗,两个碗间就有了一座米线搭成的小桥,过桥米线就此得名。夹一撮米线放入口中,满嘴软糯鲜香,润滑的米线顺着舌尖调皮地滑向咽喉,你竟似不忍咀嚼便滑入胃中,于是动作便不由分说地快了起来,筷子在汤中划拉着米线往嘴里塞,片刻间一碗米线落入肚中,周身通泰间却有一丝尚不尽兴的遗憾。君不见国难当头之时重九首义再造共和,手凿肩扛建滇缅公路,松山的坡头上、野人山莽林间、台儿庄的焦土下、长沙城的齑粉中都飘荡着家乡英烈的铮铮誓言。一碗温润的米线,一群坚韧的热血儿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美食显一方性。一碗香浓的过桥米线却把云南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旅游过无数城市,但我最爱的还是家乡云南。最爱的美食还是那一碗香喷喷的过桥米线。

教师点评:好文章总是能在立意或语言上闪出与众不同的光彩,本文就是如此。文章像极了那碗过桥米线:一是大。过桥米线是装在大碗中,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位于一个大格局之中。文章不止为我们介绍了过桥米线这道家乡的美食,更借此歌颂了云南这片大气的土地之上生活着的人,他们野性与豪气并存、他们紧紧团结在一起、他们不惧死亡。“水土”、“美食”与“人”,三者交织,密不可分,共同成就了这一篇文章。二是融。融的是什么?是情。对过桥米线的细致描述、对家乡人民的赞颂,以及“我”最直白的情感流露,都洋溢着小作者对家乡近乎痴迷的热爱。三是韧。米线越嚼越有味,这篇文章则是越品越有味。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描写细致,一系列动词、形容词的使用更为文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但是文章也有可以提升的方面:第二段中汪曾祺先生所说的话引用得有些突兀,与上下文的衔接不够自然,建议做一下修改。另外,文中漏用了很多标点符号,这严重影响了文章的流畅性,还会影响文章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这个问题也不可忽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