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八班 杨舒惠
看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对苏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苏轼的人生中,黄州便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乌台诗案令他成熟,黄州令他认清自我。怎的说?在乌台诗案里,对苏轼进行抨击的有舒亶,王珪,沈括,李定,李宜之等等。他们嫉妒,这种妒忌从何而来?很简单,如余秋雨所说:“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的十分寒碜,能把同代的文人比的十分狼狈。”正因如此,会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于是这一部分“文人”不得不对他的诗词歪曲点什么,指责点什么。于是,苏轼为了不牵连亲朋好友,承认了他的确有污蔑,诋毁朝廷的想法。想想在这之前,苏轼还幽默的说过一句话:“今后我的诗不愁皇帝看不到了。”我心里不由为他喊屈,叫冤。
正是因为他太可爱,太优秀,太正直。才会难以与当时朝廷的黑暗,污浊难“友好相处”。苏轼越是闪耀,这份可恶的力量越是起劲。他们就是贪恋一颗闪耀灼目的星星落入凡尘,消失于天际。这是他们的喜好!
但命运弄人,苏轼只是被贬到了黄州。这时的他狼狈,疲倦。但他想到了自己唯一的毛病就是才华外露,引起虎狼们的窥伺。
在黄州,佛学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很大。如《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有体现禅的意境。除了这些散文外,还有许多关于禅的诗词“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经过大起大落,慢慢修行,让自己不再患得患失。这不正是苏轼要告诉我们的吗?且写到“谁怕?”。在这一场大雨中,唯有他泰然自若,在风雨里徐行。这时的他已经看穿了眼前的风雨不是常驻的,终会散去。就好比如挫折,终会有消失的一天。在我看来,这次黄州的便是苏轼人生当中的“逆旅”却也成就了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然。
且在黄州谪居时,也写了许多关于梦的诗词。“一年如一梦,百岁真过客。”,“梦中旧事时一笑,坐觉俯仰成古今。”,“梦中了了醉中兴醒”用如梦似幻来排解人生中的痛苦,超越生活上的艰难,超越精神上的孤独、寂寞。
佛禅思想,是苏东坡人生落魄那一细小光斑,是苏东坡自我救赎的一根稻草,是苏东坡的精神支柱。也正是禅意,才能让苏轼在后半生依然能积极向上,乐观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