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宿

高二 写人 1176字
2020-08-17 12:04:46

很多人都以为,人这一辈子,最好的归宿是归于尘土。

我的爷爷常要感慨的说,等你长大,我估计早都没影了,两眼一闭,躺在那西边后地里了,啥都没有了。奶奶也这样说,早晚有一天,我就要落到那儿西边的河里去的,没办法,这就是命。

似乎命运的最终归宿就是死亡,像花枯了,深掩在土壤里,那是它的宿命。

我却不这样认为。

爷爷是个老实淳朴的农民,种了大半辈子的地了,靠着种地养活了自己两代人。种地对他来说已是刻入骨子的事了,是连着心的,牵着脉的。

却在近几年遇上了少见的天气灾害,不是连着干旱,就是突然水淹,地里的庄稼要么全部淹死在地里,要么颗粒无收,农民们个个愁容满面,只得叹,无奈,年轻点的就拾了衣去外地务工,地少的就去近点的工地,虽然钱少点,也能糊口,不至因庄稼赔的血本无归。

我家种了三十多亩地,几十年来,都是爷爷奶奶在种,播种耕地,亲力亲为,寒风酷雪,无怨无悔。面对这样的景况,也只能两手一摊,没招。况且两个老人都已年过半百了。

看着曾经自己信手拈来,如同鞋面绣花样熟稔的庄稼凄惨死去,心里不知该怎样的难过。似乎一夜之间,爷爷的头发都白完了。

两个老人,在夕阳里,愁成了暮色。

爸爸曾试图劝爷爷来城里,为他在他们厂子里谋一个轻一点的活计好生活。可爷爷死活不乐意,总是推辞着说,没事没事,我现在过得好着哩。你们不用操心我。

爸爸说爷爷倔,不听劝,同别的老人不一样。遂也就放弃了。

其实,他哪里知道,那是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人对土地最后的温存,旁人,呵,哪里会知道啊!

土地和爷爷早已在朝夕相处中成了伴,成了友,土地更是他疼爱了一辈子的孩子,是他的儿女。爷爷在土地里一茬一茬的收获,土地在爷爷的辛勤中一点一点的长。

虽说种地的日子清苦,却也能在苦中开出花来,春种小麦,夏收,秋种玉米,来年收,冬日里还能欣赏个大雪覆田,四季之景,饱览无余,即使不懂诗情画意,也可解风华雪月了。

爷爷半生的风景在这里。

土地里,蚂蚱是成群的,有青色的,有黄色的,有大的,亦有小的,扎进草堆里便不见了。最顽的要属蟋蟀,蹦哒的极快,天生的运动员,一捉到,就是要大卸八块的。童年的时光里,欢喜比比皆是。

爷爷半生的趣味在这里。

秋收季,谁家要是地多了,地少的总是自发的去帮助,熟或是不熟,都没关系的。帮着运送,帮着播种,帮着耕地,若是晚了,就一起吃个午饭,闲暇时间,你讲讲你的事,我讲讲我的事,大家一起乐呵着,时间就也过去了,人心却久久都暖和着。

爷爷半生的情谊都在这里。

如此,怎可舍去,爷爷可能自己还没意识到,自己的半生都已交给土地了,他的归宿,便是他用汗水浇灌,用陪伴栽种的土地,这是他的爱呀,他离不开,舍不去的。

这才是我想要的归宿,非金非银,没有无奈伤心,没有忧愁感伤,只是日子久了,时候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罢了。

所谓的归宿,不过是你拿一生的时间去热爱的事,最终,你归于它,它书写并保留了你的一生,这样,才不负归宿。

教师点评:在这篇叙事散文中,作者讲述了爷爷与土地的渊源,以此对归宿一词作了阐释和探讨。文章的叙述是对“娓娓道来”的极佳展现。作者在开篇处以人们对归宿的普遍认知为引入,带出主题的同时,却用一句“我不这样认为”亮明自己的态度,引发大家的好奇。态度摆出后,作者并未急于解释,而是展开整个故事的讲述。时间是最基础的线索,牵引着故事讲述的思路,让文章有序而连贯;土地上发生的变化是更明确的线索,展现着老人的经历,凸显了文章的主题。两条线索施以辅助,老人对土地投注的情感,以及土地之于老人而言所承载的意义便慢慢浮现、清晰,作者在开篇处留下的伏笔于是成为一份答案、一份总结,在一切明朗之后展露面貌,给人以直击心灵的震动和启发。整篇文章的铺陈融合了生动的描写、真挚的抒情、画龙点睛的议论,却是那么自然,那么合理,仿若浑然天成,文章深刻的主旨,深切的情感也因此深入人心,令人感慨,也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