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楼记

高二 写景 2917字
2020-03-04 16:02:32

萧鼓楼兮思旧梦,瑟残躯兮日暮暮……

梦遥遥邈去,一个趔趄坠入了依稀不清的岁月。因为年代的久远,记忆倒是有些模糊。了,不过它确确实实的看到那布满青苔的原石带着一分清秀脱俗,东边初升的朝阳带着三分慵懒,早起的鹊儿叽喳的出了枝头朝着被初阳染上金边的云彩飞去,江边三五洗衣老妪悠悠地槌打衣服,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时代,它一砖一瓦地建起,立在了江宁,不,那时候还叫金陵的城中。它自出生起就被赋予上一个伟大的使命:报时辰,御外侮。不过,建它的人倒是没它那么伟大,一群为了谋生计的百姓罢了,它甚至还不知道他们的名讳。他们在这座城中,遥遥地听着西边坐在高高座上的圣人指令,庸庸碌碌的,倒是没什么作为。一砖一瓦,一木一梁,鼓楼慢慢地立起来了。那时候,车马还远,道路还长,一日只够走一小行程,因为高耸,它看到的东西不少,面对百姓骄横跋扈,对上司又唯唯诺诺的官人,他的上司又和上司唯唯诺诺,如此循环,轮回不止。形形色色的商旅走卒交杂的走在城中的闹市里或是大声吆喝或是与人争吵,甚是喧嚣。它不想看么远了。日复一日,楼完工的日子也快到了,久而久之,它对筑它的人倒是产生了点不舍。百姓是留不下名字的,但谁又没点情愫,这些穿着麻布衣的平民顶喜欢的就是一日收工之际,坐在它的身上,聊家长里短,轻轻摸着它的石壁,它喜欢这种爱抚。“你想起一个人的时候,会听到歌的。”它不懂,但是它看到匠人们如往常一样收班,三五成群的各自散向各个炊烟轻飘的房子,自那后,它再也没有看到过他们。这是它的童年。

墙体渐渐出现几丝裂纹,慢慢的延伸着羽箭飞兮嫠妇泣,战鼓悲兮人不疑......歌声幽幽,鼓楼每日每夜准时的击鼓报时,久而久之,它也就习惯了。置于楼顶的牛皮大鼓每次轰鸣都发出低沉而庄重的鼓声,听着也倒让人心安。白天,它看着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入夜,它守着百姓安然入睡,听着悠扬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每夜看着一个驼叟提着灯笼作着官府交给他的任务,夜色如漆,只有他俩为伴。后来,驼叟死了,又换了另外一个驼叟,如此经年,换了多少任它记不清了。战火还是蔓延到金陵了,它看到一帮人和另一帮人在兵戎相见,浴血厮杀,它不懂也不知道为什么昔日同胞为了争权夺利要下如此痛手,正如它不懂为什么分家的时候昔日手足要大打出手一样。士兵是没权利思考的,他们只能听命于上级,军令如山,他们拉起长弓,一波又一波的射向它和它上面的士兵,士兵痛呼着,咆哮着浴血奋战,很是骁勇令人敬服。它听到路过的百姓说,那是叛军。它沉默了,自那之后,它知道了无论一个士兵有多么勇敢,多么悍不畏死,只要他的将军所附属的派系黑暗,他们永远被人唾弃,越是征战沙场,越是遭人痛恨。可悲的是,他们无法改变,因为服从是一个士兵的天职。战争结束了,那些令人敬仰的人败了,他们穿着铁衣,身上布满着刀伤箭伤,有的,望着故乡的方向,谁不是丈夫子女,谁没有家乡故土,可惜只能遥遥的看着了。长江水冲走了士兵的尸体还有折断的长戟,暗红的血液染满了漫江春水。没关系,水会自净,人很善忘,过了几年便无人可知,只会冷冰冰的躺在郡志里:天宝十六年,大破贼人千余人,固土久安。没有名字。这是它的青年。

裂纹慢慢地变成裂痕,楼摇晃的幅度越来越大了。

迁客饮兮心烦累,一阙残歌绕清辉……歌声扬长,又过了很多年。它目睹了一个王朝的更替,金陵城也换成了建康。因为依山傍水,又有着历史积淀,鼓楼成了一个风景绝佳的去处。官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把鼓楼改成了饮酒做客的地方,终年伴它的大鼓,也搬往库中,等着落满尘埃,失去了报时的鼓声,百姓多少有点不满,他们一边痛斥着官府的爱财,一边也上楼去览览风景,点上一壶烧酒,配上几道小菜,谈谈风花雪月,度过一段悠闲时光。后来,它听说兵败了,大批的北军百姓逃入城中,曾经威仪天下的圣上逃亡的时候甚至都没入城便躲到了建康背后的杭州,继续做他宏图大梦。数不胜数的流亡百姓,迁客骚人路归南都,途径的文人墨客听说鼓楼风景优美,便纷纷登楼,站在他的身上嘹望远方,写些国恨之词,或是烦闷之恨。文人多了,斗诗诵词的人也就多了。它看过年轻人故作深沉的写下:人之垂老,因是过了孑孓一生空孤寒,忘了然尘一路离悲烦。它也看过失意迁客写出:愿领金甲千万士,大破西狼还旧都。可惜,只是听听就罢了,年轻人终究没懂年迈,迁客到死也没还旧都。这是它的中年。

墙不堪重负的吱呀着,裂痕蛛网似的布满半壁鼓楼。

南都失兮人悲啼,万古枯兮国恨长……歌声突然悲哀,鼓楼走过了它漫长的中年,它陪着一个个朝代度过了很多年,它伤痕累累,却也依然屹立,日影拉长缩短,大雁南去北归,王朝兴盛而衰,它陪着江宁走过了很多岁月。很是奇怪,这城换了这么多名字,它唯独喜欢从不平安的江宁这个名字,大概是因为老了吧,喜欢安宁,它如此想着。过了这么多年,它本以为自己洒脱了,正如那个上岳阳楼的落魄诗人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它以为自己做到了,可惜没有。它到了一个叫民国的年代,那个年代人们都很积极,它看着无数积极青年上街呐喊,人们上街游行,喊着驱逐外寇,天庇南京的口号,它默默的笑着,人老了,就喜欢看后生充满生机的样子,楼也一样。一个女学生爬上它,拿着一个话筒大声地呼喊什么,身后一个男学生猛力的挥舞纯红色的大旗,它静静地支撑他们,相视无言。它不需要关心什么王朝的更替,敌人的入侵,因为它见过的王朝太多了,效力的王朝也太多了,御外侮听起来就像一个讽刺,无数所谓的外敌,最后都成了主人,又站上它打起御外侮的口号,殊不知自己曾经也是贼军。可是,当炮火轰倒城墙,无数的军人用人命填墙,百姓喊着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的口号待在城里,它还是不自觉的动容了。后来,城破了,军人的尸体支离破碎,刀口屠向百姓,无数的人倒在路上,家里,自己的城市里。那个女学生,就躺倒在它面前不远的路上,几步之外,就是吊在墙上男学生的尸体,到死它都抓着那面红旗,它愤怒了,它不懂,战争是为夺天下,与平民何干。这一刻,它才懂什么叫外侮,什么叫贼寇,当外族打进来的时候,不会顾忌本族人民的生死,而改朝换代,不过是一家人的自我矛盾罢了。它从未如此尽职的担起御敌的责任,一队残兵上楼,开枪,嘶吼,它和他们在一起。可惜,楼还是老了,一声炮响,残砖碎瓦带着士兵的残躯飞上了天…..这是它的老年。

楼已经摇摇欲坠,拳头大的碎石纷纷落下,它带着残破的身躯艰难的立着,好像在等待着什么。

垂鬓思兮志远大,残楼旧兮为人忆……歌声渺渺快到了听不到的地步。似乎还没过多久,它就又忆起了一段往事。三四十年前,一堆稚童爱在它身边玩闹,已是暮年的它早已杂草丛生,青苔布满了当初的青砖,塌了半边的残墙在夜里看起来甚是可怖,人们不再爱登它览景了,只有小孩子喜欢跑到它身上玩耍,却老被大人抓回,走的时候还能听到埋怨:“这破楼你以后不要再来了,拆了多好。”它有些心寒,后来又豁达了,它知道,无论是楼还是人,当他贡献完年轻力壮步入迟暮百无一用的时候,总会被遭人嫌弃,所谓的尊重只不过是看他当年做出的一点点功劳而对他的装腔作势罢了。孩子还是来,一个小男孩立下志向和他小小伙伴说,他要当个大建筑家,以后把这楼修好大家一起再来玩。听着让它暖心,不过他的小伙伴们都忙着在杂草里捉虫,茫不听闻。这是它的暮年。

楼还是倒了,带着三分不解三分不舍还有四分洒脱。

教师点评:这篇作文很有意思,通过一个古老的建筑——萧鼓楼,表达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以及社会的演变。作者描写了萧鼓楼的建造过程、听到的声音以及目睹的历史变迁,展现出它的生命和灵魂。从语言和文学角度来看,这篇作文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文艺修辞手法,如以章回小说《红楼梦》的《林妹妹风月宝鉴》为引子、借用了苏轼与黄庭坚闲话时的诗句,同时也有比喻、对比、写景、叙事等手法,使作品更加鲜活生动。不过,作文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语言上有些地方病句和错别字,需要仔细修改和打磨。总的来说,这篇作文很好地诠释了萧鼓楼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同时也提醒了人们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不忘历史、铭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