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南京,在国人眼里是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积淀的城市。众所周知,这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有太平天国时期的天王府,有国民党时期的“总统府”,有一代伟人孙中山长眠的中山陵……
南京城在世人面前显得如此厚重,尤其是名闻天下的秦淮河风光,若不了解古城南京的风云变幻和历史浮沉,是读不懂秦淮河丰盈而独特的文化内涵的。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让我初步认识了秦淮河,第一次知道在市井繁华、风云变幻的金陵有这样一条河流。正是这条不足十里长的小小河流,多年来牵引着人们去窥探那些荡漾在桨声灯影里的烟柳春梦,追忆掩藏在历史深处的雨雨风风。
这份特殊的怀想和向往,给了我拜访秦淮河的动力。踏着岁月的节拍,怀一份梦想,去年五月我和妈妈走近了秦淮河,希望透过眼前这片秦淮风光,找寻过去的梦,感悟历史的变迁。
眼前的河还是这条河,桥还是这座桥,但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桥下河道里流淌的已不是乱世的浊水。单纯从自然风貌上看,已经找不出多少往日的痕迹。若想读懂秦淮河,只能循着它的历史脉络,从现存的古迹中去感念它曾经的繁华和风情。因了这种历史情结,我慢慢徜徉在秦淮河畔,恍如在梦中流连。一河的灿烂灯火,一河的轻歌曼舞,一河的袭人香气,一河的哀婉故事,渐次嵌入了我记忆的心田……
明末清初诗人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就给我们讲述了秦淮河上一对才子佳人死生契阔的故事,他笔下的董小宛才色俱佳,在病中和冒襄第二次相见后,即对冒襄一往情深,虽屡遭拒阻,仍矢志相随。她卑微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注定了她始终握不住幸福的手,也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还有“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桃花扇》,也给我们讲述了秦淮河上一对才子佳人的爱情悲剧。香君与侯方域两情相悦,可是阮大铖却强逼香君嫁给漕抚田仰为妾,香君誓死不从,以头抢地,血溅侯方域送她的定情诗扇。杨龙友即以其血点画成桃花。这就是崇祯十七年发生在南京的“扇血点染桃花”的文坛韵事。而后当香君再遇出卖了灵魂、降顺了清朝的侯方域时,毅然割断情根,遁入空门。在香君看来,头可断,血可流,人的气节不可无。一个风尘女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能保持高洁的人格操守,实在难能可贵。
秦淮河畔还有一座夫子庙,即孔庙。孔庙、学宫与东侧的江南贡院组成三大文教古建筑群,是秦淮文化的精华。夫子庙凿秦淮河为泮池,建一悬挂“天下文枢”大字的牌坊,游人至此可凭栏小憩,畅想感怀。望着寂静地立于秦淮河畔的孔庙建筑群,我总觉得有些荒诞与不可思议。孔子曾说“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而旧时秦淮河畔则是一派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畸形风光。花街柳巷与孔圣人的祠庙比邻而居,青楼上的红灯笼映衬着夫子庙里祭奠圣人的袅袅香烟,歌伎们的靡靡之音伴着琅琅读书声,这该是怎样一幅让人惊异的场景啊!
走过重新整修过的“乌衣巷”口,不由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著名诗篇《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心怀这样一份诗情来到乌衣巷内,旧时的繁华便一一呈现眼前。历史上这里同朱雀街、桃叶渡一样均为名门望族所居之处,每天都有长衣广袖、涂脂抹粉的达官贵妇往来于长街短巷间。乌衣巷里全是青石铺的路面,两边是青瓦白墙的古居,古居的主体为燕堂和鉴晋楼,里面有王导、谢安的家族陈列和六朝文化艺术陈列,庭中有精致的小桥流水,楼堂外的墙壁上还有竹林七贤图、双狮图、行乐图等壁画,颇富东晋闲云野鹤式的文化气息,旧时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莺歌燕舞,有灯红酒绿,有奢靡繁华,有屈辱颓败……
品读了秦淮河的厚重,领受了它奇异的风情,我忽然觉得,秦淮河是我生命旅途中一个最值得缅怀的地方。
教师点评:全篇文章紧扣住标题,由南京引出秦淮河,再由秦淮河独特的文化内涵引发了寻找过往历史的梦的行为,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文章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迷朦梦幻的文风,各种历史名人、古人秩事在作者笔下写来立体丰满,古代诗词和典雅词语的运用更是给文章增添了风雅气韵,同时也呈现出了秦淮河沉积的历史价值,这种独特风韵不仅深深吸引住了作者,也令众多读者对秦淮河心生向往。作者具有十分巧妙的构思,李香君和孔子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作者没有将自己拘泥在这两个人物故事当中,而是成功地跳出既有的圈子,从“花街柳巷与孔圣人的祠庙比邻而居”这个立意展开,不仅成功地刻画了历史人物,也展现出了作者独特的思想深度,是当代青年对过往历史的崭新思考,读来秦准河已是一个新的秦淮河,但历史的厚重感却分毫未减,这种功力着实可贵,想来作者自身拥有极广的阅读面,并且始终保持着阅读时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非常珍贵的品质。但文章也存在一些小暇疵,从孔庙建筑群到乌衣巷这一段难以让人快速从秦淮歌舞和孔圣人比邻而居的思考中脱离出来,会带给读者一些脱离和不适感,以后可以再关注一下事与事之间的过渡,建立更强的文章结构感。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