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方天地是我独有

高一 应用文 742字
2020-10-02 17:14:28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与慧子于濠梁之上的一番辩论最终以庄子的偷换概念而结束,但“子安知鱼之乐”的辩题在千年后的今天仍然被讨论得火热。我很认真地站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鱼之乐趣,最终的结果是生硬而又别扭的凭空想象——我非鱼,故不知鱼也。我以己知之,实则凭空而论。

就算先进如如今的科学,也无法完全摸透其他种类生物的大脑和思维。有许多的“结论”,提出的猜想,也仅仅是在大量事实基础上的推论罢了——没有人可以绝对地说“我懂得它们的想法”——就像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哈利波特的蛇佬腔一般。

而我们所谓的“知鱼乐”,也不过是从它们的环境、形态、生长情况以及游动状况等种种迹象,然后以人的思维来揣测而已。其真实性,有待考究,却也几乎无从考究。

退一步来说,抛开人与鱼直接巨大的生物类别差异,即使是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相通来说,也是寥寥无几。鲁迅先生有言:“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诚然如此。人与人之间也是有思维方式的差异的,生长环境、成长经历等等因素都可能是促进这些差异的原因。没有一模一样的人,没有一模一样的想法。你可以说“我猜测”,但不可以说“他的想法是”这样的肯定句。毕竟——

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你可以去了解,去猜测去琢磨一个人的想法,甚至也可以模仿他的思维,接近他的感受,却不可以复制他的思维,明白他的感受——这世界上不会有一模一样的人,人生以及思考,这就决定了一个人不可以真正完完全全了解一个人,知其喜怒,明其哀乐。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个人孤独时,他人可以明白,却无法分享。一个人悲哀时,他人可以理解,却无法共情。就像葬礼有节哀者和劝节哀者,紧张有舒缓者和劝舒缓者。人和人间尚且如此,更何况原辩题中的“人安知鱼之乐”?

再反观自己,内心世界为自己独属,他人可窥却不得以窥破,试探却不得以闯入,岂非妙?要知精神世界是一个人独享的一方天地,如果再退一步来说真有人得以感同身受地共情,岂不是连内心的一层薄膜都被人戳破,自己的想法将无所遁形?我个人认为,细思极恐。

教师点评:在这篇议论文中,作者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文章切入自然,思考深刻,议题独特,观点独到,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此番探讨全然出自自己彼时的内心所想,论述的过程也很像与自我的交谈争论,文章因此被赋予了特别的气质,很容易便能引发大家的好奇与思考,还给人以新鲜的观点输入,而这也无疑体现了创作对创作者和读者的帮助和价值。很棒!不过,文章在论述上的表现稍显逊色。议题的独特和高深决定了论述颇具难度,但选择以现在循循善诱、加以分析的方式进行论述,会致使文章论点模糊,逻辑不清,要素过多、无法深入的问题出现,加之缺乏条理,论据不足,结尾处“退一万步”的转变,文章读来让人颇感疑惑。对这一议题的探讨,虽然源自思考,但需从思考中跳脱开来,在规范与有序中做有章法的论述,效果也许会更好,可以再做修改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