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任方圆

高一 议论文 934字
2022-07-04 16:48:47

每每读到苏东坡的“大江东去”,似乎都让我摸到了他性格中豪放不羁的棱角,他的诗句像方正的砖石俏立在赤壁之上;而在秋雨中读到李清照的“到黄昏,点点滴滴”,好像听到了珠圆玉润的声音落在梧桐芭蕉的叶上,她委婉的感伤像深秋的露水,也像饱满的音符,弹奏到离人的心上。无论是豪放还是婉约,都是健康的情感,也是大美至善的诗意,方的刚正,圆的委婉成了诗中最美的情感。

方形的盒子,总给人视觉上竖立不倒的坚毅感。他用笔直的线条将自己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地区分开来,似乎他的存在本身就是高洁与不屈。而圆形的瓶子则让我们感觉不到彼此间的距离。他们仿佛若即若离地共存。容忍着别人突出的身形,也恰当地保护着自己的缺陷。方,是为人刚正和原则;圆,是处世的圆润和艺术。他们是上善的形状,用不同的姿态表达了世界的丰富和人性的绚烂。

在文学的世界里,我们需要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酷,以“热风”荡涤寒冽空气的斗志,让我们无数次震撼于其头笔为刃,刚正不屈的精神。但我们同样需要沈从文以一派湘西沅水的温柔,给百病缠身的民族带来一些健康的回忆和美好的梦想,他们用方的坚硬砥砺斗志,用圆的温和感化读者,才会成了一个丰富美好的精神世界。上善若水,无论是流在浙江的感兴,还是湘西凤凰的美景,都是民族性格中诗意的需要。

为何上善若水?我想原因有两点,其一,善的达成无需计较形式方法,不论刚正的方,还是委婉的圆,都可以表达无形无相的大爱。如流水一般,无论是激流冲散还是涓涓长流,都可以浸润干涸的心灵。其二,方与圆来自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精神状态,二者同生相连并不孤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以《与妻书》一篇遗世。“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他心中有方正的棱角预备着浴血,同时也应着圆柔的深情激荡着内心。上善无形,故而不以方圆为限,方圆互形,故而上善任意可成。

所以,无论性格与方式有怎样的迥异,只要有表现上善的决心,怀抱着美的期待,行动着善的本意,都可以传递美好的精神。我想用自己个性中的方正不穆去战胜世俗的诱惑,也想用委婉艺术的交际去保存友谊,这并不是善变,而是方与圆转化的艺术。上善若水,流淌着青春的抉择,无论是经过方石暗礁的浅滩,还是温和平静的海滩,只要是向着美与善的前方,就可以任意扬帆。

教师点评:这篇文章可以作为范例:可以作为一个“如何阐述较为抽象的议题”的范例——不要急于抛出论点后就展开论述,而是以议题的剖析作为开篇、以直观贴切的示例作为导入、以浅显易懂的解读作为整篇议论的基础;要明确论述终为传达观点:“何为‘上善若水’”、“为何‘上善若水’”、“以何‘上善若水’” ,在这样的思路安排下,借对议题的解析而逐步引出所要阐明的论点,定由浅入深的基调而循序渐进地展现思考而得的想法,循“逐层递进”模式而严谨有序地实现论述的目的,是为层层深入,是为“拨开云雾见青天”。同样,文章也可以作为一个“题目不够直白易懂时创作应注意什么”的范例:要注意题目能在正文中得到清晰的明确,要注意题目中包含的内涵意味也能在内容里得到详尽的阐释,要注意文章与题目要充分呼应,要注意文章的叙述能扣题点题,如此,“上善若水任方圆”才能为人所理解,“上善若水”为什么可以“任方圆”的深意才能作为议题而得到阐述,如此,“文”才能成为“题”的拓展延续,“题”才能为“文”锦上添花,题目与文章才能为一体。能够作为范例,文章值得细细研究,值得参照学习。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