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的这番话看似浅显易懂,实则暗藏玄机,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真理:唯有不断实践创新,才能推动发展。从“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到“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一转变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个性,更是其背后的创新意识。在别人无话可说处拥有自己的想法,就是一种创新。
文学艺术的发展需要创新。胡适有言“做学问富在无疑处有疑。”孔子亦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唯有认真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才能实现文学、艺术的创新,开拓“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若只是囿于成规,认死理不愿变草,便会陷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重重障碍中,止步不前。仰望历史的天空,我看到学术创新之花一圈圈地蔓延开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创派别,发展各自的学说,相互间有批判也有吸收,造就了先秦文化发源的巅峰;同一时期的希腊,有学派打破迷信的神学世界观,以人为万物尺度;苏格拉底、柏拉图学先贤们让思想的火花碰撞激荡,才铸就了雅典“人文主义精神”之论据;中国改革开放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恢复促成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从此“样板戏”“算命文学”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多彩的影视艺术和真正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经典。
政治需要创新。“吾心信其可行,则虽排山倒海之难,仍为之”这是孙中山先生的豪言壮语,是他进行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建立共和政体的坚定信念。中国的建设者们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心和勇气克服了移山填海之艰辛,筑造了一个正在复兴的泱泱大国。“天命不足惧,人言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这是“拗相公”王安石的铿锵之言,正是这样一种打破常规,突破传统的决心和胆量,让北宋更治整肃,缓解了积贫积弱的状况。“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这是法家的思想精髓,相对于当今中国的改革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经济也需要创新,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现代化涉及十几亿人,走全靠要素驱动的老路难以为继。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因此我们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
世界在进步,我们同样需要进步,而这种进步,往往是基于创新之上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