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而知之

高一 议论文 850字
2022-04-23 17:51:47

初中时有一位老师常说一句戏言:“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错之者。”他常用它来提醒我们,对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只有付诸实践,才能理解它们的含义,而如果在实践时走过一些弯路,则印象可能更为深刻。虽是戏言,道理却十分实在。

小学时在语文课上读写景散文,听老师分析、赞叹这个句子这般优美,那个句子的笔法又临摹得那般恰到好处,虽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勉强去领悟,实际上却仍不明其意,恹恹欲睡。后来,一次春游,我们亲自到课文中描摹过的“飞花碎玉”般的瀑布跟前,亲见“柔如碧波”的连天芳草,霎时间便领悟了那些在课堂上学过的句子的妙处,自然而然对作者的描写大为赞同了。

西汉时的司马迁,为了写《史记》而踏遍千山。他不满足于仅仅从书本上获得信息,而是尽可能亲临其地,亲自去寻找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所留下的回声。后来,他身遭不幸,逆境的磨砺使他对历史、对古人的命运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坚持写下去的《史记》也因此更添了许多刻骨与通透。

战国时赵国的赵括熟读兵书,甚至可以倒背如流,赵国的人都很称颂他的才能。后来,秦国入侵,赵括被仓促地派上战场,作为三军统帅。他虽然理论知识很丰富,却无实际带兵经验。在这样一位毫无实战经验的主帅的带领下,赵军处于被动的处境。常平一役中,四十多万赵军全军覆没,赵括也在突围中被射死。

因此我们知道,我们所学的知识,只有通过实际的行动,通过个人强烈而深刻的体验,才能转化成真正的经验,并为自己所用。换句话说,学不足以知之,行而知之。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光靠“学而知”得来的,好比是硬接上的假肢,看上去是那么回事,用起来总不那么便利。只有通过“行而知”得来的,才能成为自己的手脚,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运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这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学校里,一些同学常会抱怨学生生活无聊,抱怨学习很无趣。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只知一味地学,而很少应用,很少在实践中、在“行”之中体会到知识的真正作用,因此也对知识缺少真正的兴趣。因此,适当地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对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师点评:文章给人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之感尤为强烈,而这就要归功于作者对论述所做的用心规划与铺陈了。开篇点明题旨,抛出论点,引出下文,进而选取颇具普遍性、广泛性的事例角度解析论点,加深理解与共鸣,而后以名人典故为论据进一步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最后联系学习与生活实际提出更为可行的建议和引导——由文章的行文与例证可知,作者不仅选取了符合认知规律、容易引人深入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模式展开论述,还精心挑选了或贴切,精当或贴合生活、亲切可感的事例加以佐证,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之间,在传达“于生活大有裨益”的理念之时,让所论述的“在实践中学习”的观点在潜移默化中带给读者影响。而文章围绕的“实践之于认识的重要性”这一主题也的确至关重要,作者精妙 的论述不失为是对这一哲学问题的有趣演绎。如此看来,文章便如一位亲切和蔼的智者,更担任起了良师益友的角色,实在值得我们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