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论

高一 议论文 659字
2022-04-03 15:18:09

古之贤者读书,多读其深而解其意,通天文而晓地理,其求其深意而读之。

余观今之众人,不求甚解,重于趣理儿略其深义。犹视朱雀之表而不知其五脏俱全也。

今众人或曰:“浅读之简,乐而成趣,短时则可晓天下,知古今,通天文而晓地理,由此读之,可通达也。”

又或曰:“书仅之其表,而未晓之源,理其经脉,顺其句读,其可谓读书乎?古人择善书而读之,字字俱解,如剖鸟雀禽兽之表里,此方可通达。”

余又尝闻之,读书之法,皆具益也。然时至今日,世幻万千,处于市之激烈,居于市之迫压,纵欲深读之,然时不容也。未能博览古今,晓外国之通达之处,岂不憾也。类觉人人之于读书,各具其法,或深焉,或浅焉。则其好而从之,皆能明世通易。岂不快哉,乐耶。

余一日游于市脚,忽见一人斜倚于书店之一角,双目明若生光,精聚于手执之卷,然夜至而浑然不知。及一人前行醒之,方之日暮,返家。余异之,于途中与人谈,此人乃一师也。其叹曰:“吾尝记余幼时,得之空闲遂及城中书集,观之众书,迟迟不舍返。余今日得闲,游之于街市,偶遇书店,故倚角而品之,未尽也,方遗时也。”其又叹曰:“今之众人,读不求甚解,惜也。此犹吞枣耳。不知其味,悲夫,惜哉。”

忽遇云欲雨,吾辞之返,返又思之。书如树之轮,承赤县上下五千年之史集,万古压集于薄纸之上。其上有吾华夏渊源之文化,河山之民俗,其广若海,其阔若天,其厚重之如山也。然今之众人,泛泛而读之,淘尽其之精华,遂随波而滚滚流逝,悲哉,痛哉。

余觉读书必深解其意,取之精,用之华,此乃古贤者留今人之宝也。余当细细嚼其滋味,品其之深感,求师而解其惑也。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读之深幽,探穴之深境,其间乐,无穷尽也。

今之学者,借时惜之由,浅读众书,犹吞枣而过腹囊,无以养其身,净其思。故非深解无以广学,非精读无以成学。今之学者,岂不知此理乎?前之所学,无非随波而逝,终无返矣。

余感知其危,故诚众人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