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执笔,我想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读书心得。
叩经访史,朝山谒水,有这样两个人物,让我感触颇深——一个即杜甫,一个名鲁迅。这二人,一古一今,彼此独立,却又联系甚密。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是光,照亮囹圄中的迷路人,照亮无数有志之士前行的路。
烽火连三月,身世自浮沉。
安史之乱后的杜甫,生活动荡,四处飘零,难以安定;身处“白色恐怖”时期的鲁迅先生,也只好“躲进小楼成一统”,再难以用其他的方式抒发胸中的情怀。同样置身于黑暗混乱的年代,同样没有潜心研究的好条件,历史的车辙总是惊人的相似。杜甫仕途不顺,一腔济世情怀难以实现;鲁迅先生不愿再学医,认为此道无法医治国人的灵魂。于是,他们最终殊途同归。
枯笔绘世情,赤心忧家国。
国运兴衰之叹、济世忧民之心、尽被二人付诸笔端。或许诗文皆是穷而后工,二者的作品时至今日读来仍是字字泣血。杜甫一路上写进民间疾苦和吏治的残酷,哀民生之多艰,抒济世之热肠;鲁迅先生刻画着麻木的中国人的丑态,笔调辛辣,刺人深省。一个是热笔,“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是滚烫的泪滴;一个是冷眼,“孔乙己”、“祥林嫂”又都化作了深深的叹息。杜甫的诗像是中药,把苦都写了个遍,越唱越悲哀;鲁迅先生的文像烈酒,边唱边呛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怅叹都融在杯中,越喝越悲凉。然而中药入喉可以医疾,烈酒着火可以燃情。无论是鸽子般的慈悲良善,还是蛇一般的辛辣讽刺,杜甫与鲁迅都像是人间的火种,照亮了旁人不曾关注的角落,也点燃了困厄混沌中希望的火光。
亦当感胸怀,身承济世情。
疫情期间,重读杜甫诗集和鲁迅文集,自然是感慨良多。“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不缺乏有脊梁的人。”挺身而出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坚守岗位的张定宇院长,社会大小关节处每一个不曾离去的人,都是今日中国之脊梁。然而长城并非一己之肩、一人之力,而是千万人的决心与使命。鲁迅与杜甫以诗文为我们烙下了爱国情,使命感,责任感,助力我们青年的成长。万望各位笔友能从杜甫与鲁迅先生的精神中汲取力量,携着“倘若今竟没有光,我便是唯一的光”之信仰,在当今时代发出自己的光,为自己,也立志为国家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愿我辈青年,乘风破浪,受光天下,普照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