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认为诗歌要纯美自然,这也是他所追求的。其实人生亦是如此,我们无需为生命做过多修饰。生命——究其本质便是一个“淡”字,生命的底色便也是淡色。
《道德经》里便有一句话,“五色令目色盲。”五色仅仅是指五种色彩吗?其实不然,它包含一切眼睛能看到的东西。在这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与事物都会进入我们的视线,这时候我们便应该以淡然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新鲜的、美好的事物总是能勾起人们的私欲,而这私欲轻则让我们陷入渴求的烦恼之中,重则可能会让人们铤而走险想方设法去得到它,从而走上一条不归路。曾经有一则新闻,两名00后少年初中毕业后便辍学打工,找不到工作,花钱又大手大脚,很快二人便手头拮据。于是他们便心生歹念——密谋抢劫。二人采用殴打等暴力手段强迫四位受害人给他们转账千余元。得手之后变本加厉,继续抢劫。但正义永远不会缺席,在一次抢劫中,他们遇到了一个硬骨头,打劫不成反被抓,随后他们便被送进了监狱。十八九岁正值青春年华,本应是拼搏奋斗的年纪,他们却因为自己内心的欲望铤而走险,踏上了犯罪的道路。他们没有做到“淡”,被自己的欲望冲昏了头脑,结局令人唏嘘。若是他们能淡然一点,结局还会是这样吗?
我们不仅在心中要“淡”,外在也要“淡”。在《论语》中,子夏问孔子如何理解“素以为绚兮”,孔子回答:“绘事后素。” “素”,即朴素。孔子的解释是说一个女子必先有倩盼之美质才能加以绘事,否则面貌丑陋的人化的妆再浓厚也无济于事,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东施效颦。正同《红楼梦》中薛宝钗作诗道:“淡极始知花更艳。”意思是说一朵颜色最淡、甚至逼近素白的花,反而在艳丽的群花中更加耀眼。它们都点明了原始的重要性,而这也就体现在“淡”上,刻意地去加工自己是徒劳的,保持原有的生命的色彩才是最好的。这就好比玉石,未经雕刻的天然的玉石总是比经过加工修饰的玉石更有价值,更受我们喜欢。刻意去追求光鲜亮丽根本就是愚人之举,我们要以淡然的态度去接受一切。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在写给自己儿子的家书中也提到了“淡”的重要性。每一位成功者都有一颗淡泊的心,他们都以“淡”作为生命的底色。范仲淹淡泊名利轻钱重义,石曼卿家中连遭不幸,范仲淹慷慨解囊,将整船的麦子与船只都送给他;居里夫妇发现镭,却放弃申请专利,甚至穷到自己做实验都买不起镭;袁隆平爷爷发明了籼型杂交水稻,却无偿向社会公开,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诸如此类的事例很多,他们都向我们表明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淡泊,“淡”贯穿于我们整个生命。反之,若无一颗淡泊之心,人生便不可能圆满。曾经有一则新闻:大学生被传销组织忽悠——涉及33所高校、834名大学生。这背后的原因便是大学生太看重金钱名誉,总幻想出人头地,以至于失去判断力。传销组织便是利用了这一弱点。这也验证了孔子的“绘事后素”,一切有意义有价值的事都要先建立在“淡”之上,如果连生命的底色都不是淡,那何谈成功?如何给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
人生的圆满不是非要在掌声、虚荣和欲望中获取,终究还是要在素简、安宁与知足中,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淡”。“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以淡为生命的底色,静下心来感受生命,不理世俗的纷纷扰扰,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