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高一 议论文 706字
2020-02-28 16:34:47

一纸诗书一年华,我在光阴背后开满繁花。

曾几何时,也曾陷入过对读书的迷茫,在夫子们谈论“北冥有鱼”“有女静姝”时,我仍然捧着书本不知其意,对着墨香袭来,抬头是阳光,不觉有些困惑。如此,不知世间美好,只留回忆悠长。

书籍是救我于迷茫逆旅中的一叶扁舟,虽渺小,却无可替代。

我小时候,对读书是极为抗拒的,在不晓人事时,老师发给我们的卷子上有一道题,原文是鲁迅的《枣树》,摘抄了一段话:“我家门前左边是一棵枣树,右边也是一棵枣树。”问题是分析鲁迅的情感。我把这道题空了出来,选择了放弃。

事后,老师质问我空卷的原因,我理直气壮的说:“我又不是鲁迅,我怎么能知道他的情感呢?”时隔几年,我仍然记得老师脸上哭笑不得的奇怪表情,那时我才明白,书籍的阅读,在为语文服务时,永远只有标准答案,作者的情感在他们眼里只是得分的标准。

在那次考试后,我查了很多鲁迅的资料,渐渐的喜欢上了这个风趣幽默的小老头,原来他并不是只会板着一张脸的怪人,也不止是一个革命家。他关心朋友情感,懂得教育孩子,体谅妻子与家中亲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他的了解逐渐加深,便逐渐地爱上了阅读。

对我阅读生涯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莫过于《瓦尔登湖》,恬静山庄,古老木屋,亲手采摘的蔬菜,连钉子都不会随便乱扔。这样的美好描述,在让我对梭罗产生钦佩的同时,也让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瓦尔登湖》能够流传至今,被后人称赞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三个月,无论是走路,还是吃饭睡觉,我都在不断的思考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语文老师对我说了一句话:“书籍的魅力,就在于其神秘的情感与深思熟虑后写下的的文字。”直到这时,我才恍然大悟:《瓦尔登湖》原是净水中的一朵浅色莲花,泛舟于水,也只可欣赏其貌,其中的深意,必须要靠常年的领悟,略知一二,已是极致,否则,又怎对得起梭罗的孤独生活,高贵品质?

凡心所向,素履既往。不问归期,但求明日。

纵观古今风云,书籍犹是孤帆般,在历史的神奇变幻中,虽动荡而坚定不移,载明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