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苦心作梁栋,何劳工具代思量?

高一 议论文 1203字
2024-06-19 11:34:58

但得苦心作梁栋,何劳工具代思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AI工具如ChatGPT和Sora日益普及,它们在解答问题上的能力不容小觑。然而,我并不认为这会减少我们的问题,反而认为人的思想深度和远大抱负将在探索未知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发挥关键作用。简而言之,智能工具的进步应辅助人类思维的深化与拓展。

诚然,科技的进步极大提高了人们解决某些问题的效率。例如,通过搜索引擎,我们可以迅速找到所需的信息,而AI工具如ChatGPT可以为我们提供即时的答案。这些工具对于那些认知需求不高的人来说,或许确实减少了疑惑。然而,生活中的问题远不止于认知层面,它们涉及到价值判断、情感倾向、人生选择和社会理想等更为复杂的领域。机器的回答或许可以提供决策的参考,却不能替代你做决断;而现实社会中遇到的林林总总、变动不居的难题,又岂是基于算法逻辑的智能工具所能解决得了的呢?在处理人际关系时,AI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微妙情感和非言语交流。而在面对道德和伦理决策时,AI的算法逻辑也无法替代人类的道德判断和情感考量。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仍需我们亲自去探索和解答。

“问题”因人而异,也映射出提问者的思想境界、人生追求。如果满足于“求田问舍”,沉醉于鲜衣美食,大概率会从智能工具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可如果有志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你思考的问题很难减少。“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屈原的问题不正是他高洁品格的写照吗?“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几十年前的问题今天都未必能得到答复,可拳拳爱国心由此昭显;钱学森之问更是钱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缩影。前贤的这些问题时代不同、角度各异,可提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对高尚情怀的认同、对仁人志士的引领、对实现自我价值开创理想社会的孜孜探索。这些问题和思考,正是智能工具难以触及的人类精神的核心。

在认知领域,AI工具虽然提供了广泛的解答,但它们并不能完美替代人类的思考和洞察。基于算法逻辑,Al工具包罗万象,对人提出的问题可以应对自如,可即使对提问高手来说,AI工具的回答也只能是知识漏洞的修补,是对具体疑惑的解答,本质上是学习的辅助手段。对于提出深入问题的学习者来说,AI的回答远非终点。在科学研究领域,一个研究者可能通过AI工具快速获取相关文献和数据分析,但这些信息仅是研究过程的起点。对于善于学习者而言,学习过程中的新发现和问题往往是层出不穷的。这些新问题往往需要更深入的探究和创造性的思考,这是AI工具无法完全代劳的。

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上,当代青年面临着国家繁荣发展带来的丰富生活体验和多元人生选择。我们应该立足于社会现实,直面挑战,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绘制自己的理想蓝图,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当我们确立了清晰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时,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则并非是AI能够代为解答的。让我们以AI为帮手,而非依赖它,通过不懈奋斗,点燃心中那团火,追逐那些机器无法触及的梦想和希望!